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聪明人,隆中对他定策略三分天下,而后规划夺益州、取汉中,帮助刘备从一个四处逃难的小军阀一跃成为了蜀汉皇帝。

然而,诸葛亮真的如此完美吗?其实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那么完美,他曾做错了一件事情,直接引发两场悲剧,令蜀汉痛失了两大栋梁之材。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得从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在刘备进攻西川时,魏延跟随出征,一路上屡立战功,攻下益州后,魏延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汉中之战时,魏延随军北伐,立下大功,被刘备封为镇远将军。

占领汉中后,大家都对谁留下驻守十分感兴趣,众将都认为此时关羽已经在坐镇荆州,只有张飞有这个资历坐镇汉中。然而,最终刘备给出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他直接封魏延为汉中太守,让魏延负责镇守汉中,这一决定直接让一军尽惊。

《三国志》原文: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在当时,军中资历比魏延高的人有很多,而刘备单单将魏延破格提拔,让他镇守汉中,足以说明,刘备是有多么的看重魏延。以刘备老辣的眼光来看,魏延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国之栋梁。

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延又是屡立战功,被封为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用兵,不拘泥于章法,这和诸葛亮的谨慎不同。他曾向诸葛亮献出计谋,打算亲自率领五千兵马从子午道攻击关中,结果被诸葛亮拒绝,而这也被众多网友认为是打败曹军的唯一机会。

毕竟以两国的国力来对比,蜀汉是要远远弱于曹魏的,只要是堂堂正正的打,蜀汉是很难打赢曹魏的。甚至于说,曹魏只需要守住险隘关口,拖时间,蜀汉军队自己就会因为粮食而退兵。事实也证明,诸葛亮采用的稳扎稳打策略,始终没得取得有效的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仪

杨仪原本是在关羽的手下效力,有一次关羽派杨仪去成都汇报军情,结果杨仪和刘备畅谈国家大事,十分投缘,于是刘备就把杨仪留在了成都。刘备称汉中王时,封杨仪为尚书。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将杨仪征召到军中,在这里,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总是会帮他制定好规划,筹措好粮草,军中一应事物,在杨仪的安排下,都井井有条,这也让诸葛亮更加看重杨仪的才干。他常常想,有杨仪和魏延这一文一武相助,何愁不能击败曹军,北伐成功?

然而,正是这两个诸葛亮都欣赏的人才,却是互相看不惯对方。

而《三国志费祎传》也曾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是非常的差,简直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而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当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么,他是如何处理这两人的关系的呢?

《三国志》原文: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从记载来看,诸葛亮在明知两人不和的情况下,并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而只是对他们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他在世时,尚能压制住二人,他一死。两人的矛盾立即激化。在诸葛亮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杨仪污蔑魏延反叛,魏延不服杨仪统军,双方爆发大战,最终魏延被杀,含冤而死。

杨仪在率军回到成都后,也并没有因为斩杀“叛将”魏延而受到封赏(其实此时刘禅已经明白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对杨仪十分不满),而杨仪也不知收敛,多次表现出抱怨不平之意,最终刘禅实在受不了杨仪了,将其收入大牢,不久杨仪自杀。原本就人才凋零的蜀汉,这一下又失去了两位栋梁之材,可悲可叹。而这两个悲剧的产生,其实都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处理好杨仪和魏延这二人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发现杨仪和魏延势同水火的关系时,诸葛亮选择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方法,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只是暂时压制住了魏延和杨仪二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人不和的问题仍然存在。

而正是因为诸葛亮这一错误的做法,导致他身死后,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大爆发,直接引发了两场悲剧,令蜀汉痛失了魏延和杨仪两大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