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战胜了智伯,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赵襄子恨智伯,于是将他的头颅涂上漆做成饮具,豫让得知后,决定要为智伯报仇。可是豫让报仇的路上却不顺利,第一次被发现,第二次自毁容貌还是被发现,最后还不死心,请求得到赵襄子的衣服刺之,算是完成了形式上的报仇。

那么豫让为何这样执着,一而再地刺杀赵襄子,驱使他行动的动机是什么呢?驱使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主导动机是报恩与复仇,然而却有3个从属动机,一直驱使着豫让的行动,我们了解豫让的3个从属动机,就能明白他为何那么执着了。

我们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1,成就动机:豫让刚开始在成就动机驱使下,辗转多处,最终在智伯那里受到重用,满足了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可是当智伯死后,豫让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新的成就动机,刚好在赵襄子侮辱智伯的外因刺激下,豫让将成就动机的目标定义为智伯报仇。

2,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豫让刺杀赵襄子过程中有很大的挫折,期间是他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一直驱使他继续行动,而豫让的长远信念就是“忠义”和“守信”。

3,高尚的动机:豫让有着一个高尚的动机,希望自己能成为忠诚的代表,让那些怀着二心侍奉君主的臣下感到羞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就动机

(1)豫让复仇前的成就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需要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又如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说:

多数人都想得到的,同食物、睡眠一样既深切又难以满足的就是费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之欲”,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要人之欲”。

因此每个人天生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不过有强弱之分。

豫让曾经投奔范氏跟中行氏,然而“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吕氏春秋·不侵》),而到智伯门下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吕氏春秋·不侵》)。

从豫让一而再地换主公,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才不甘心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碌碌无为,不受尊重,最后在智伯那里,智伯以国士相待,很看重他,豫让也终于满足了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有未满足的需要,自然就会产生执行的动机,而一直驱使豫让去行动满足需要的,就是豫让的成就动机,在自我实行需要的基础上和推动下,豫让的成就动机非常激烈。

成就动机是一个个体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豫让非常希望追求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辗转多处,终于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是豫让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表现,而受到尊重是豫让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豫让刚开始投奔智伯是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所行动的。

豫让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成就动机,其实也跟当时春秋战国的风气有关。

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斗争跟兼并的加剧,各诸侯为了维持自己国家的权势和地位,纷纷开始了养士之风,希望招揽更多人才,从而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很多身份低下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一技之长,从而实现心中的抱负。

这些普通人一旦有了追求名利的想法,随着就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接着产生了强烈的成就动机,特别渴望自身价值能够最大化,像豫让就是很突出的代表,多次换主公,就是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除了豫让,苏秦、张仪、吴起等,辗转多国,也都是为了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他们也都是在各自的成就动机驱使下所行动的。

(2)豫让复仇后的成就动机

未满足的需要一旦满足,所产生的动机也会慢慢减弱,而一旦需要再次得不到满足,又会再产生新的动机,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所说: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

因此豫让在得到智伯重用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的不平衡暂时消除,所产生的“成就动机”也慢慢减弱了。可是智伯被害,豫让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得不到满足,心理新的不平衡又开始出现,因此产生了新的成就动机驱使他去行动。

而开始豫让成就动机的目标是得到主公的重用,现在豫让感念于智伯的恩情,不会再投奔他人,因此豫让出现了短暂性的没有目标,因此躲在了山洞里。

而在赵襄子对智伯进行侮辱的时候,在这个外在诱因的刺激下,豫让产生了为智伯复仇,刺杀赵襄子的目标,因此豫让也将“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目标放在了为智伯报仇这件事上面,所以豫让的成就动机的结果也是为了杀了赵襄子,从而实现他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豫让一而再地刺杀赵襄子,跟刚开始一而再地换主公几乎一样,也可以看出豫让的执着与成就动机的强烈。而这一次的目标更加难,更加有挑战性,如成就动机的内涵,“人民希望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小结:豫让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激发了他的成就动机,驱使他多次换主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智伯死后,豫让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得不到满足,心理产生了不平衡,因此又激发了新的成就动机,并将由为主公效力的目标转移到为智伯复仇上,目标不同,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却一直没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

豫让在刺杀赵襄子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第一次豫让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想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行刺他,可是无奈被赵襄子发现。第一次不成功,豫让并没有放弃,继续行动,而为了不被赵襄子识破,豫让不惜吞下炭使得声音变得沙哑,身上涂满漆使皮肤肿烂,让自己面目全非,再无往日样貌,然而第二次刺杀还是失败。豫让还是不死心,最后请求得到赵襄子的衣服刺之,在形式上算是完成了为智伯报仇的任务。

从心理学上来说,动机的维持功能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当动机驱使下的活动,越来越接近目标时,这时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驱使下继续下去,而当目标越来越远时,驱使活动的相应动机就会越来越弱,人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很多,甚至最后消失。而豫让在刺杀赵襄子的目标很难实现,成功的概率很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下去,主要靠的是他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的驱使。

从心理学上看,当目标的实现受到挫折,成功的概率很小时,一个人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他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豫让的长远信念就是“忠义”和守信,他感念智伯重用他,要效忠智伯,为智伯报仇,又感激智伯视他为知己,因此自己必须对智伯守义,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史记·刺客列传》),而自己说过要为智伯报仇的话,就必须做到守信,定要为智伯报仇。从友人劝他假装投靠赵襄子,再找机会刺杀他,豫让一口回绝了,并说这样怀着二心去伺候主公,是不忠不义的,也可以看出豫让心中根深蒂固的“忠义信念”。

这也是当时很多士人游侠的一大特点,虽然开始是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去投奔主公,多数人辗转多国,看似不专一不忠心,可是一旦得到重用,他们会感念主公的恩情,就会忠心耿耿为主公排忧解难,不会有二心,如豫让所说“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像吴起虽然先后在三个国家任过职,但在每个国家都是没有二心,忠心耿耿为国君排忧解难,而张仪刚开始在楚国不受重视,还被人诬陷,到了秦国得到秦王的重用,也忠心为秦国办事。所以这时期的游侠士人,不能以“忠臣不事二主”来定义是否忠心,而应该从他们所做的事情看。

而“义气”和”守信”更是这个时期游侠的一大特点,如司马迁所说“豫让义不为二心”、“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小结:在行刺过程中遇到很大挫折时,豫让仍然坚持,是由于他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豫让的长远信念就是对重用他的人尽忠,对知己讲义,对自己说过的话守信。

高尚的动机

豫让在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后,不惜自毁容貌准备第二次刺杀,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友人,友人惋惜他自毁容貌,说赵襄子很赏识他,只要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找机会刺杀不是容易得多,而豫让非常生气地拒绝了这个建议,说我知道这样做很困难,但是我之所以这样做,“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史记·刺客列传》)。

可以看出,豫让此次刺杀赵襄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天下后世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这就是豫让的高尚动机,希望自己能成为忠诚的代表。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道:人在内心深处是个理想主义者,喜欢思考的是那听起来好听的动机,也就是高尚的动机。

又如美国银行家J·皮尔邦特·摩根所说:“人们做事通常有两个理由,一个好听的,一个真实的。”(《人性的弱点》引),这里好听的理由,也就是高尚的动机。

可以看出,人在内心深处是个理想主义者,都喜欢思考高尚的动机,豫让也不例外。而豫让刺杀赵襄子真实的动机与理由就是为智伯报仇,而暗藏着一个好听的理由和高尚的动机,就是要成为忠诚的代表,让那些不忠的人感到羞愧。而豫让确实也做到了,后世都记住了豫让的忠诚,确实也成为了忠诚的代表。

而豫让为何会有“成为忠诚代表”这个高尚动机呢?

古代的忠诚,要求臣下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忠于君主,而在礼崩乐坏的战国,随着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忠”已经变得非常稀少,很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计谋出现,像兵家还出了反间计,就是典型的怀着二心去侍奉君主,因此豫让希望守住这可贵的“忠诚”,能成为后世忠诚的榜样,让那些不忠之人感到羞愧。从这也可以看出豫让的正直与光明磊落,不会暗地里耍一些阴谋诡计。

小结:豫让除了为智伯报仇这个真实的理由和动机外,还有着希望成为忠诚的代表这个好听的理由和高尚的动机。

结语

从豫让的三个从属动机,成就动机、坚守长远信念的动机、高尚的动机,我们更好地了解到豫让执着、对忠义的坚持以及光明磊落的性格,也更能理解了他为何在第一次刺杀失败,成功率非常低的情况下,还仍然不惜自毁容貌,也要继续刺杀赵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