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直-10作为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在军迷心目中,早已是国产两栖攻击舰的理想上舰机型。而届时到底是让陆航武直-10以突击营的形式上舰配属两栖作战,还是另组海航武直10,配属类似“海军陆战队”上舰,依然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最近根据媒体报道,某集团军陆航旅出动大批直升机,和海军某舰艇大队完成了跨军种舰机协同训练,这或许会武直-10上舰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也可以视作是武直-10在为上舰两攻进行一定的准备。

而在这次的舰机协同训练中,还有一个喜人的发现,那就是首次出现了新武直-10,可以看做是对原有版本的深度改进型,至少有3点得到重点加强,因为涉及到两栖作战近距离支援能力的提高,所以非常值得探究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武直-10已经生产了大概300架,也是目前唯一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大量装备陆军陆航部队和空降兵部队。从这次的深改型来看,终于将量产型的一些设计改回到了初始设计,达到了原始设计的完整状态。

比如说发动机排气口向上,可降低红外信号,驾驶舱增加防护能力,以及更多的生存告警装置,比如紫外导弹逼近告警。

可能很多军迷会疑问,一般来说量产型不是比初始设计要更优秀吗?为什么新武直-10深度改进后,反而会回到初设状态,这不是开倒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还要从当初武直-10研发的问题说起,因为初始设计时用的是加拿大普惠的PT6C-67C发动机,该型号设计先进,动力充足,这导致武直-10的原型机设计是非常完备的,包括有厚重的防护装甲,大口径机炮,以及大型的光电转塔,以及上文提到的发动机红外抑制装置。

而后期普惠的发动机在美国的威胁下被禁运,这就导致武直-10只能换装功率更小的涡轴-9H,功率从1250KW降低到1000KW,从而迫使量产版的武直10在原始设计上减重,已符合直升机的动力。这包括红外抑制装置被改为简单的两侧暴露式排气口,机炮采用了威力较小的23毫米链炮,大型光电转塔也取消了,这就导致武直10的作战能力比原有设计大幅缩水,而且重要的是动力舱和驾驶舱的装甲都大幅减重,导致防护能力不足,在同时代的欧美各专用直升机中,武直-10的防护能力相距甚远。

最直接的参照是,欧美不少直升机的桨毂、发动机、座舱等关键部位,要求能承受23毫米高炮的直接命中,即使是减速器和传动部分被击中,也要求能持续作战30分钟以上。

而且动力原因还影响挂载能力,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作战能力。关键的高海拔高温作战能力也受到了影响,降低了多地区部署的适应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些问题长期无法改进,也是因为国产信心涡轴还在研发之中,而随着新型的玉龙改进型的出现,动力增加在30%以上,功率达到了1300KW,超过了普惠的PT6C-67C,而且采用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这也让武直-10深改型得以出现,而其中不少关键技术都开始回归原始设计,而此时离武直-10首飞已经过去了17年。由此可见,航发动力对飞行器是有多么关键,动力充足与否是一切的子系统设计的基础,飞不上去就是免谈!

在深改型中第一点就是对于发动机部分的,增加了较大的进气口,安装了沙尘离心过滤装置,可以在恶劣气候下作战,而之前的红外抑制装置和隐藏式进气口也回来了。之前的两侧两侧排气导致高温废气烘烤直升机尾部,形成了较大的红外发热源,很容易被红外制导武器锁定。而现在的向上排气,则让旋翼下沉气流为废气降温,明显改善了隐身能力。

第二点就是驾驶员防护能力全面强化,由于直升机是低空作战,坠落时高度较低很难弹射逃生。因而新的直升机起落架可以缓冲对地撞击,同时座舱更加坚固,发动机和油箱也会自动切断油路防止起火。

尤其是量产武直10之前仅有驾驶员身边加装有简易的防弹陶瓷板,可以说是相当简陋。而深改型在发动机舱段、前后飞行员座舱的两侧,和机头下方安装了附加装甲。这对于各种低空防空武器遍地的如今,加强武直10的生存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第三点则是使用了新型机载自卫告警系统。包括有雷达告警、激光照射告警、紫外导弹告警,还有主动干扰,甚至是激光定向主动防御系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防空武器的回避能力。

而这次的舰机协同训练中,正是这种深度改进型武直-10的首次亮相,该型号和其它直升机成功的完成了舰上起降,以及跨海机降突击等实战化演练。这对于新型两攻在海试完成后入列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陆航部队直接跨军种使用两攻参与两栖打击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这样就不必另外装备一批海军版武直-10,借助陆航目前的武直-10数量即可有压倒性优势。不过关于未来两栖攻击舰作战中,具体是由什么军兵种为主导,陆航部队上舰后的具体隶属关系和指挥层级,依然是国产两栖攻击舰作战方式中非常值得探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