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 Signaling | 科学家开发一小时肽组学技术开展“肠脑轴”神经肽组学研究

来源:Bio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经肽组草图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贾辰熙教授课题组联合邵晨教授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金锋教授开展了“肠脑轴”神经肽组学研究,发展了基于质谱的“一小时肽组学”技术,绘制了由益生菌给药调节的小鼠脑部神经肽组的动态草图。研究于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题为:A dynamic mouse peptidome landscape reveals probiotic modulation of the gut-brain axis。

研究发现:1)益生菌给药对脑神经肽组的重塑呈现时空和菌株特异性模式,脑肽与肠道微生物组改变显著相关,其中,肠血管活性肽与Anaerotruncus显著相关;2)海马区对益生菌给药的响应最为敏感;3)热灭活的益生菌也具有活性,4)调控呈现“肠-脑”和“微生物-肠-脑”模式。

2,衰老可逆转!“乙酰辅酶A”或能续充人类寿命

来源:生物探索

膳食营养素影响线粒体应激诱导的寿命

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名为“NuRD mediatesmitochondrial stress–induced longevity via chromatin remodeling in response toacetyl-CoA level”的文章,首次揭示了代谢物乙酰辅酶A能通过重塑染色体来影响衰老的进程。

研究发现,乙酰辅酶A(CoA)作为一种线粒体的关键信号可调节衰老。因为当CoA降低时,会启动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复合物(NuRD)来给染色质进行加工(染色体重塑),从而引起衰老。而当添加营养恢复乙酰辅酶A的水平时,又能逆转寿命的减少。这些发现为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基因新疗法拍了拍你,可逆转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记忆力丧失

来源:生物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au毒性受内源性p38γ和T205磷酸化水平的调节

7月29日,澳大利亚悉尼麦格理大学痴呆症研究中心的Arne Ittner教授和Lars Ittner教授两兄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一种基因疗法——向神经元传递tau激酶p38γ的活性形式,可以改善已经出现明显记忆缺陷的AD模型小鼠的认知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ta Neuropathologica》上。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增加在tau中靶向T205的突触后激酶p38γ的活性,会减少有症状的Aβ诱导的AD模型的记忆缺陷。随后,研究人员用野生型人tau蛋白或磷酸化缺陷的tau T205A进行了重建实验,结果表明,T205修饰对于p38γ的下游效应至关重要,该下游效应阻止了APP转基因小鼠的记忆力损伤。

4,动物进入冬眠只需激活一个“开关”,人类能实现吗?

来源:环球科学

近期,两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独立研究均表明,当小鼠受到刺激时,小鼠大脑中的一种特定神经元能诱导它们进入低体温状态。这些工作能为理解如何引发和控制这些状态铺平道路,最终或可以发现一些在人体中诱导这种低温状态的方法,并有效应用于医疗领域。

一项研究是由日本筑波大学的神经科学家Takeshi Sakurai和同事主持的。他们发现,激活表达QRFP多肽的神经元会使小鼠在数小时内,持续保持低温状态。此外,选择性激活下丘脑特定部位的神经元,还可以使动物进入两天以上的冬眠状态。

第二项研究由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Sinisa Hrvatin领导。研究团队使用化学遗传学工具修饰了动物进入蛰眠后被激活的神经元。研究人员表示,被激活的神经元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区域,而这也正是Sakurai等人发现的可以引发蛰眠的Q神经元所在的区域。当他们抑制了这些神经元的活性时,小鼠进入蛰眠的能力就会被破坏。

5,表观遗传很重要!人体每日无误生产100亿个血细胞的关键

来源:生物通

2,000个骨髓细胞中只有一个会成为造血干细胞(HSC),而这正是人体每天制造的100亿个血细胞的来源。在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CRG)的研究人员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因子Phf19对于HSC的分化至关重要,在缺乏该基因的情况下,血液组织会出现失衡,就像是衰老自然发生的现象。这一发现公布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6,【JAMA】终有定论!18353人参与的最大规模研究:维生素D不能预防抑郁症!

来源:转化医学网

大量之前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与晚年抑郁风险高相关,使用维生素D可以带来抗抑郁及抗焦虑样效应,但大部分研究未能确立维生素D抗抑郁焦虑样症状的神经保护效应的机制,因此,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随机试验来确定其因果关系。

最近,维生素D是否能够治疗抑郁焦虑的问题有了最终定论。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同类研究的结果显示,维生素D补充剂并不能预防中年或老年的抑郁症。这项研究在8月4日发表在《JAMA》上,题为“Effect of Long-term VitaminD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on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n Change in Mood Scores”。

7,《三十而已》戳中无数人软肋!科学解读如何看待伴侣的出轨行为?

来源:生物谷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160种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进行研究后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出轨行为,男性和女性所表现出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的。当伴侣与另外一人发生关系时,男性通常要比女性而言更注重身体上的不忠,而女性则更注重当其伴侣从一开始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时的情感不忠。

研究者Leif Edward Ottesen Kennair说道,让我们觉得惊讶的是,原谅对方背后的机制在两性之间或多或少都是相同的,无论性别和不忠的类型,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太可能会原谅自己伴侣的出轨行为。

8,母子依恋关系视角下的脑间同步

来源:环球心理资讯

研究发现,人类之间生理和行为的同步首先出现在母子依恋关系的背景下,个体间的生理同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人际关系质量的标志。该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超扫描技术,评估合作任务、独立任务条件下母子双方的大脑活动的同步性,从而验证亲子间的大脑同步是否与依恋关系的质量有关。

结果显示,任务条件的主效应显著,相较于独立任务条件,母子双方在合作任务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脑间同步;依恋关系的主效应不显著,安全、焦虑和回避这3种不同依恋关系的母子被试对之间在行为表现以及脑间同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非合作的单人游戏相比,互动型的合作游戏有助于提高母亲和孩子的脑间同步,这或许是因为合作任务比独立任务更能激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类似的执行功能和社会认知过程。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神经祖细胞和类脑器官的证据

2,脑科学日报:首个人胚胎端脑发育染色质可接近性图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