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耳熟能详的一首中国古代王朝儿歌。夏,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有赞叹者,也有质疑者。而冠以"夏都"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也是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上,有诸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有何资格冠以"夏都"?》、《二里头和夏朝怎么联系到一起的?》等文章,对二里头的夏都进行多方面的批判。甚而,还有人上升到"中国"与"西方"标准之争。

那么,"夏都"两字为何如此重要?

这个还要从"夏"说起。而在中国文明史上,商代是王朝的说法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夏是否是王朝本身则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夏最早起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虽然并不否认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但时间上距离夏朝已经一千年了,未尝不是一种传说。而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尚没有发现有夏代文字的记录,如何来进行判别呢?

实际上,除了文字,都城遗址、青铜器等都是极佳的标识物,而都城遗址作为古代王朝的必要条件,更是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与文献中夏代相近的都城遗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证明使王朝史向前延伸。

既然如此,为何二里头"夏都"为何会刺激一些人的神经呢?

的确,根据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在距今3800年左右,已经具备了青铜器生产、陶器作坊、城墙规划等都城元素,且与文献学上的夏代时间比较吻合,是夏都的可能性较大。

但涉及到上古时考古发掘不仅仅就这么一说,还有二说、三说……因为谁也不可能真正复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在此情况下,很多人都对二里头冠以"夏都"二字十分不满:三星堆也有距今3800年的青铜器出土?江淮一带也有距今三四千年的陶器?……全国各地都有夏文化。

也就是说,很多人的不满,并非是基于历史年代而得出的定论,而是单纯对于二里头夏都的一种质疑。在很多人的评论中,不免夹杂着文明多元论的认知。而实际上,这个逻辑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心地域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当然,从史籍中记载来看,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夏之后的商代为例,其都城可谓是是变迁很大:考古学上有"前八后五"的说法,指的是在商汤之前有八个,商汤之后有五个,而这仅仅是有历史记载的数目,后来有的得到考古证实,有的也没有。其范围涵盖了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等地,几乎都是商代的中心统治地带。

而关于夏都,历史记载也有很多种,如登封说,还有当涂说等等。这也就是意味着,横贯数百年的夏代也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都城。并且,夏代是发生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洪水泛滥仍时有发生,对于都城的变迁会产生决定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朝代越靠前,都城遗址可能更多。即便到了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也经常迁都,不过都城只有一个名字——郢罢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界定了二里头的夏代时间范围,也就说明其可能是夏代的一个都城遗址,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纠结的。至于后来,随着考古的发掘,其他夏代都城遗址被发掘出来,自然也可以冠以夏都二字。

前提是真的存在,毕竟,很多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都城后来并没有经过考古实践二次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