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内的海珠涌大桥近日建成通车,但引发舆论关注的不是桥带来的便利,而是这座桥的独特设计。

为避开一座“老破小”,施工方专门绕过房屋搭桥,形成了“桥中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中房”被网友群嘲“最牛钉子户”,认为业主漫天要价,没想到最后一无所获。

业主回应,因安置房在太平间隔壁,补偿金额未达预期,他并不想做“钉子户”。

这件事整个的信息背景并不清楚,业主和拆迁方如何就拆迁安置谈判的详情也有待发掘,到底是蛮横要天价的“钉子户”,还是另有苦衷,现有的报道都是语焉不详。街道办拒绝记者的访问,导致官方信息匮乏。而业主方所说的情况,也得不到有效核实。

总之,现在的情况就是舆论看新奇、看笑话的比较多,认为拆迁方依法办事。

1

整件事的性质究竟怎样,在结论之前还要谨慎。

有意思的是舆论对此事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不再同情业主的遭遇,而是盛赞拆迁方的做法,认为他们既没有强拆这家房屋,又将“钉子户”置于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处。

这户人家受到舆论广泛恶评,被认为“钉子户”漫天要价,最终踢到了铁板,落入眼下的困境是咎由自取,是活该。

其实,城市建设、地产发展过程中,新建工程或建筑与不搬迁留守户共存的情况很罕见。更普遍的情况是,留守户因为拿不到满意的补偿,工程一再延期。

有意思的是,同在广州珠海区,还有一处备受关注的著名“钉子户”。海珠区洲头咀隧道车来车往,5条匝道交叉形成的“立交圈”内,一幢黄色8层小楼伫立其中。

在原初的市政规划方案中,该住宅楼的地块规划为配套绿地,为了让其中的住户生活环境尽量少受周围高架桥的影响而进行拆迁,但两户家庭因不满拆迁赔偿坚持留守。

由于一开始就不属于工程用地,尽管该住宅楼继续存在,也并不影响洲头咀隧道的正常使用,就被被保留下来了。

如今,这栋被立交桥环绕的小楼也成为了“钉子户”的固定叙事,在关于钉子户的舆论中反复被提及。

在此次“桥中楼”的舆论上,又显现了“钉子户”的叙事模式。

不同于从前对“钉子户”的同情之理解,现今表达的都是对“钉子户”动机的否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取消了对“钉子户”哪怕是合法诉求的支持,转而将其放在道德洼地上猛烈批判。

此次,广州“桥中房”一事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舆论倾向上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中楼” 图片来源:南方探针

不管具体的补偿方案如何谈判,桥中房的业主对拆迁安置提出希望,对安置房的标准提出要求,甚至要求金钱补偿,这都是基于物权的合法诉求。以现在“桥中房”的被动局面,回过头来嘲讽业主“漫天要价受惩罚”,可能既不符事实,也不算厚道。

公共建设也不能排斥个人产权的诉求,这是基本常识。

2

作为地产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钉子户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现象,开发商和住户之间的博弈也是非常精彩。

世界上最厉害的钉子户,非日本成田机场的七家钉子户莫属。

成田机场的“钉子户” 图片来源:城市设计公众号

飞机因为它们绕道飞行35年;政府更是因为它而预算倍增;为避免打扰这些钉子户休息,成田机场每晚起降到每晚11点。

其中一家钉子户,伫立在成田机场第二候机楼引导跑道上。因为它的存在,飞机都不能走直线,强行转弯。

图片来源:城市设计公众号

政府还专门给这户人家修了隧道,让那家人有地方开车钻出来。

成田国际机场是日本最大的国际机场,建立于1978年,可是因为这七家钉子户至今日仍未修建完成。

这七家钉子户的目的也不是想要更多的赔偿款,只是由于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所以不想要搬离。他们所在的这块土地——三里塚,是日本著名的征地难的地区,围绕这里的征地矛盾一直没有停过,甚至引发过流血冲突,后来遭到了日本民众的抗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日本政府也不敢强硬征收这块土地,只能不断和当地人商量。拆迁补偿款从1亿涨到10亿,但他们依旧不为所动。甚至首相出面道歉,希望能买下他们的地,也遭到了拒绝。

万般无奈之下,政府只好再次决定,将机场跑道向北侧延伸。

成田机场 图片来源:城市设计公众号

但意外的是,三里塚有一座神社,可以近距离拍摄起飞降落的飞机,而成为了飞机拍摄胜地。还有一家旅店,有一个露天游泳池,可以在游泳池里看到飞机从上空飞过,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景点。

七家钉子户留守机场几十年,对机场的运转、政府的效率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七家钉子户面对政府,也能有底气且体面地一直留守,背后是国家、法律对个人的私权的尊重。

而公共建设能够始终排在个人产权的诉求之后。

还有一个著名“钉子户”,美国西雅图的伊迪丝·梅斯菲尔德老太太。她住在西雅图巴拉德西北第46街。

21世纪初,西雅图迎来众多高科技公司以及一大波企业员工,整个城市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开发商拿着图纸来到伊迪丝老太太居住的街区,准备建造一幢综合购物中心。很快,伊迪丝的邻居们接受补偿金陆续搬走了。

伊迪丝老太太

但是伊迪丝不肯。伊迪丝一生都生活在自己不足90平米的房子里,在这里照顾自己的母亲、又送走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的儿子、又送走自己的儿子。这儿已经变成了她全部精神与感情的栖息所。

开发商一次又一次提高补偿金,最后甚至加价到了100万美元(伊迪丝的房子仅值8000美元,地皮仅值12万美元),伊迪丝也拒绝了。

最后,开发商只好修改了施工图纸,绕着她的老宅建造了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

伊迪丝老太太的房屋

伊迪丝这份执拗的坚持,被美国民众视为平民英雄主义,她的房子成为《飞屋环游记》的原型房屋。

这种“钉子户”叙事里,业主能够体面地生活在自己的房子里,甚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特色,成为城市景观,成为平民英雄主义的代表。能看到,“钉子户”与拆迁房、开放商,二者是平等的关系。

拆迁该温柔,留守能体面。

3

这或许可以与此次爆红的“桥中楼”对比。

“桥中房”的业主现在很被动,他失去了谈判的筹码,现有的房屋无法原址重建,周边噪声也破坏了其宜居性,房子作为居住的价值被连根拔起。

从桥上俯瞰“桥中楼”,屋顶破败

谈判的主动权看似由拆迁方主导,但在“桥中房”曝光后,拆迁方以及地方政府也不能说全无压力。一户市民被如此围困在桥中,这是智慧还是霸权?恐怕观感并不好。

根据业主所说,在第一次拆迁安置的谈判失败后,拆迁方再也没找过他,一直等到桥在他房屋周边建成。许多人据此认为拆迁方“果断”,不给“钉子户”漫天要价的空间,但稍微清醒的人则看出,一个不能讨价还价的拆迁方案,未必是市民的福音。很多人赞叹绕房建桥的霹雳手段,只是因为这样的强硬还没落在他们头上。

过去,人们看惯了“钉子户”对抗的旧闻,现在却乐于见到“钉子户”饱尝铁拳的新闻。这种舆论心态的反转,可能伴随着个人权利的流失,是个人诉求无法撼动拆迁意图的历史流变。舆论谴责、嘲笑桥中房业主,他百口莫辩。这是一个缩影,看他笑话的人也许是不自知。

围观“桥中楼”的群众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经过舆论这番折腾,“桥中房”闹出了一点动静,尽管绕房建桥的做法得到了舆论赞赏,但同时也将征地安置未决的问题暴露出来。业主被贴上“钉子户”标签,面对全国人民的嘲笑,也只是低调回应,想必是意识到“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古训。但桥建成只是这一征地安置个案的进展,最终还得妥善解决。

总之,广州“桥中房”因为新奇受到关注,再因为这户人家被贴上“钉子户”标签,引发群嘲的舆论氛围。但在讥讽与看笑话之外,个人产权诉求与拆迁霹雳手段之间的平衡问题,仍值得严肃对待与理性思考。这不只是关系“桥中房”一家人的事,也与众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换位思考一下,不难体会。

作者:狐狸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