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中国历史上力挽狂澜的人物有不少,但力挽狂澜的皇帝却没几个。
因为如果皇帝靠谱,这个王朝也不会走到大厦将倾的地步,任何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都或多或少犯有大错。
那有没有在王朝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皇帝呢?
其实是有的,举个例子,咸丰皇帝就是一个力挽狂澜的皇帝。当然,这是我自家之言,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教,请点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皇帝在历史上有点被低估了,若没有他,清朝或许早就没了)
咸丰皇帝执政时期,清帝国陷入了巨大的内忧外患之中。在对外方面,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海上与清廷打了整整四年时间,最后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
与此同时,沙俄则趁机派兵入侵黑龙江流域,北部边界告急。
而在帝国内部,天平天国起义席卷了整个南方,清廷在长江流域的八旗驻防全部被摧毁,东南赋税重地被截断,太平军北伐部队甚至逼近天津,京师震动。
此外,在陕甘和云南两地也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民变,新疆南部更是被来自中亚的浩罕国贵族阿古柏占领。一时之间,清帝国危机四伏。
事实上此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当年明末的局面还要混乱,但咸丰的表现却要比崇祯皇帝强一些,即便他也是犯有许多错误,但是在重大方向上,咸丰还算是脑子清醒,他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地将清朝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咸丰上台后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首先在对外方面,咸丰皇帝的运气爆棚。虽然他的思想非常顽固,拒绝拥抱近代国际体系,还虐杀英法使者,导致英法攻破北京,但却因祸得福,获得了以外的收获。
按理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应该积极寻求联合英法对抗清廷。可令人惋惜的是,此时的太平天国也没能与英法搞好关系。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太平天国打着信仰上帝的旗帜起家,曾一度把西方基督教国家感动的不行。伦敦的宗教界甚至发动捐款,准备为中国印发一万本《圣经》,以迎接这个年轻的基督教政权。
但是当英法接触太平天国后,英法发现太平天国所谓的拜上帝教太离谱了,洪秀全对基督教一通魔改,非说自己是耶稣的兄弟,把英法气得不行。
而且太平天国也拒绝向英法割让主权,导致英法决定仍旧和清帝国合作。
1864年,英法联军与清廷议和,此后英法美等国迅速转变为清廷的盟友,向清廷出售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并派遣教官训练清军围剿太平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由西方教官组建的常胜军,成功地帮助清廷保卫了上海)
在得到太平天国的神助攻之后,英法从清朝的敌人瞬间变成盟友,而在此之前咸丰皇帝也为镇压太平军作出了许多正确性的决策,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咸丰皇帝的对内措施。
上文也说了,到咸丰中后期,整个清帝国内部是一团浆糊,四处都有起义。此时咸丰皇帝并没有方寸大乱,他决定暂缓对西北和西南的用兵,先集中精力对付太平军。
为此咸丰帝宣布允许地方汉人兴办团练,并且许诺谁若攻克南京,谁就封王!
咸丰皇帝的做法看似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封建政府而言,放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权力一旦放出去就很难再收回来,这对皇权的威胁是很大的。
做个简单对比,明末时崇祯皇帝就一直不敢放权,而且他对手下大臣更不信任,汪乔年、孙传庭等肱骨之人都是在他的乱指挥下相继战死的,崇祯皇帝把一场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硬生生地变成了大明的终结者。
而且清朝是一个征服王朝,满州贵族本来就不信任汉人,在清朝中前期,地方军权都是由满洲或蒙古旗人把持,汉军旗人都不能手握一方兵权,遑论汉人。
在这种背景下,咸丰却敢于放手一搏,允许地方汉人带兵,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也正是在咸丰果断地决策下,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纷纷建立,清廷最终靠着这些地方武装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就连陕甘民变和新疆阿古柏也都是左宗棠平定的。

(曾国藩就是受咸丰皇帝号召而在家乡筹办湘军团练的)
如果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咸丰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在关键时刻,咸丰帝敢于做出取舍,分得清轻重,知道谁是最大敌人,谁是次要敌人。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当局者迷,许多王朝后期皇帝都在关键时刻犯糊涂。
例如金朝倒数第二个皇帝金宣宗,面对着蒙古大军的压力,他脑子进水,对西夏见死不救,还派兵南下攻宋,四处惹事,唯恐自己死得太慢。
由于金宣宗太能作了,以至于金哀宗使出吃奶得劲也没能中兴大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金国不是被蒙古灭亡的,是被自己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