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陵,秦始皇陵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最大的兴趣所在,可惜竭尽所能,仍未了解地宫内部情况之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秦始皇陵,司马迁笔下曾有简略的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一段话中,道尽了秦始皇陵地宫的奢华景象,里面藏满了奇珍异宝,用水银铺陈而成山川江河,还有用人鱼膏点的灯,可永久不灭。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秦始皇搜罗全国的能工巧匠,制作各种机关暗道,这些工匠在工程竣工后皆被斩杀殆尽,以防陵墓机关被泄密。

关于秦始皇陵的这段描述,不少人认为是司马迁夸张了。然而司马迁时代,距离秦始皇时代不过百年,想要获得关于秦始皇的一手资料,是不太费力的。何况司马迁写史讲究考证事实,对于模棱两可的东西不会随意下结论,譬如其曾评《山海经》:“书中多荒诞之处,余不敢言。”

再有秦岭兵马俑被发现后,考古学家对附近土层做了化验,确定这些土层水银含量异常的高。由此可确定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可信度极高。

秦岭兵马俑的出现,使很多人对秦始皇陵地宫越发产生了兴趣,除了像那堆积如山的夜明珠,那不可计数的奇珍异宝,更有那千年不灭的长明灯。

据《史记》所载,这长明灯是用人鱼膏点的。人鱼膏,字面意思就是人鱼熬制的油膏。那么这人鱼又是什么物种?

在古代众多文学作品中,是时常出现“人鱼”这种东西的,不过多以鲛人替之,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载: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意思是这鲛人像鱼一样在海洋里生活,而且和人一样会织绩,她们哭泣时,掉下的眼泪会成为珍珠。关于鲛人织绩和泣珠的特点,后来众多文学作品亦有表现,如陆游《钗头凤》中写道:“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里的鲛绡就是鲛人织的手帕,是一种极其名贵的纱。而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夜明珠有泪”便是用的鲛人泣珠的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鲛人这种物种,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呢?如果不是,那秦始皇陵内的人鱼膏,究竟是用什么东西熬制的?不少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是“娃娃鱼”,因为在《山海经·北次三经》中有载:

“又东北二百里,日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缔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四只脚,声音像婴儿,这些特征与现在我们见到的娃娃鱼非常的贴合,

再有说是“鲸鱼”的,在《太平御览》中有引《三秦记》的一段记载:

“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

是以,许多人认为所谓的人鱼膏,或实为鲸鱼膏。

事实上,鲸鱼确实有成为长明灯的条件,据现有研究记载,用鲸鱼脑油熬制而成的蜡烛,只需7.78克就能燃一小时,如此每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就能燃5000天,如果量足够大,让地宫中的灯“不灭者久之”是可以实现的。

而在《异物志》中有载:“人鱼似人形,长余尺,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这种描述与用肺部呼吸、皮异常厚实的鲸鱼是非常符合的。

所以,综合来看,这人鱼膏应是鲸鱼脑油膏。巧的是,秦始皇是非常有捕杀大量鲸鱼的可能的,为什么?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曾派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不老神仙药,可此举本来就荒唐,徐福又不能抗旨,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可是入海多年,耗资巨大,却毫无神仙不老药的迹象,该怎么和秦始皇交代?徐福就想了个法子,谎称蓬莱确实有神仙药,但苦于大鲛鱼兴风作浪,难以获得。想要成功还得带善射的武士前往,遇鲛鱼便射,秦始皇还真的信以为真了,果真给徐福派去了武士。

可是,徐福后来不知所踪,想来是无法交差,畏罪潜逃了。那秦始皇当如何?他肯定不会认为是徐福欺骗自己,而认为自己拿不到神仙药,皆因这些鲛鱼的缘故,自然就要大量捕杀鲛鱼解除心头之恨了。而这里的鲛鱼,便是鲸鱼。

也许有人会认为鲸鱼的形体与人的形体相差甚远,但是我们看看下面这张水中白鲸图,便不会这么想了。古人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偶然发现一次这种情景,自然要深感诧异的,当然一传十十传百,人鱼的传说就这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