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具争议的陈文过世后,大明迎来了第十三位内阁首辅,他的名字叫做彭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时(1416年——1475年),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他的籍贯在号称“首辅之乡”的江西吉安,与之前的内阁首辅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和陈文一样,都是正儿八经的吉安老乡。
彭时的家境很一般,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灵性,既没有“天资聪慧”,也没有“少年神童”这些耀眼的光环,很普通的常人而已。
但是,江西吉安历来就是崇文重教的礼仪之地,受此影响,彭时自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可以说,他是一个后天勤奋努力而得以人生逆袭的典范。
1448年,在科举考试中一向默默无闻走过来的彭时,却在明英宗主持的戊辰科殿试中一举出名,摘得一甲头名的状元。瞬间,万道光芒集于一身,彭时成了一名天子门生,就此步入仕途。
依照大明传统,彭时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成了一名国家的储备干部,开始向之前所有的首辅一样,开始在此苦熬资历,等待空缺出现。
按照正常的排队顺序,彭时起码得等上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有机会成为朝廷的重臣。不过,彭时的运气似乎不错,因为他迎来了重新排队和洗牌的机会。

1449年,明英宗跟随太监王振“御驾亲征”,遭遇了明朝建国以来最惨痛的失败,史称“土木堡之变”。事变中,罪魁祸首王振被杀,主要从犯朱祁镇被俘,连带数十万明军将士和朝廷重臣皆殉国身亡。
消息传回到京师,朝廷上下全都哗然,懵圈了!历朝历代的御驾亲征,并非都能百分百取胜,小败或者大败的情况也发生过,但像这样彻底的完败却是闻所未闻,甚至连皇帝本人都被瓦剌生擒活捉。
而且,瓦剌军并没有收手,其首领也先正裹挟着得胜的气势和俘虏朱祁镇直奔北京而来,扬言“攻陷北京,还于旧都”,恢复元朝对于中原的统治。
面对此情此景,在太后和于谦等人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史称明代宗,暂时稳定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局。
当时的彭时,旗帜鲜明的追随于谦等主战派,誓言死守北京城,绝不南迁南京。历史证明,他的这次抉择是无比正确的,他的这次押宝也是无比正确的。
在于谦等人的超常发挥下,明军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维护了朱明江山,也维护了朱祁钰的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宗开始论功行赏,任命陈循出任内阁首辅。而作为首功的于谦,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却并非翰林,依照“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祖制,于谦尽管极受代宗重用,但却没有入阁。
不过,在于谦的强力推荐下,明代宗朱祁钰下令彭时与商辂同时入阁参预机务。也就是说,彭时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入阁了,这在明朝历史上非常难得。若没有土木堡之变,他必定还在翰林编修的位子上苦哈哈的熬资历,由此可证明机遇的重要性。
谁都没曾想到,正在风光无限之时,彭时却因为执意要“丁忧守制”而忤逆了明代宗。
当他守孝期满后还朝,明代宗只任命他作为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换句话说,他因为得罪老板,被开除出内阁了。
正当所有人都为彭时暗暗惋惜之时,他却表现得非常豁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个人越来越信命,这种“宿命论”在彭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明代宗对他的降职贬用,虽然成了彭时暂时的不幸,却成为他日后的大幸,真的是“时也、运也、命也”!

1457年,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积极串联下,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位,赶走了弟弟明代宗朱祁钰。
于是乎!代宗时期的红人们,比如于谦、王文、陈循、商辂、范广……,这些人轻则被流放,重则被砍头,让人不由得感慨: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彭时,却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突出,更因为忤逆明代宗被降职处罚,立即得到了明英宗的信赖。反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明英宗朱祁镇就是这么想的。
明英宗任命参与“夺门之变”的有功之臣徐有贞出任内阁首辅,任命彭时为兵部尚书并且继续入阁参预机务。
由于徐有贞的德行有亏,连续以权谋私甚至四处攻讦,仅仅担任首辅数月就被朱祁镇罢黜。之后的继任首辅许彬在位时间也不长,一个月后就被石亨等人赶下了台。直到李贤出任首辅后,大明的朝局才算真正稳定了下来。
李贤虽然用过一些阴谋,但主要还是以阳谋为主,他成为“三杨”之后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在李贤担任首辅期间,彭时与之关系密切,相处的非常融洽。
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之后,该机构一直独立于内阁和六部之外,只对皇帝本人负责,不受任何监管。到了明英宗时期,门达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此人倚仗朱祁镇的信任,屡屡恣意妄为,甚至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身为首辅的李贤,本没有权限对锦衣卫指手画脚,但他出于对大明江山社稷的考量,还是选择上疏劝谏明英宗约束和惩处门达。

朱祁镇虽然也训诫了门达,但却并没有进行太过严厉的惩处。自此开始,李贤与门达的仇怨算是结下了,遭到了无情的报复。
利用锦衣卫的权势,门达开始对李贤不断诬陷。在审理袁彬一案时,门达指使锦衣卫有意将李贤牵涉其中,构陷他存有不臣之心和谋反之意。关键时刻,彭时挺身而出为李贤辩解,才终于洗脱了嫌疑。
在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他借口先帝的钱皇后重病已久,不宜尊封太后,而有意改尊自己的生母周贵妃为皇太后。此举,明显有悖于祖制,有悖于礼制,但当时的首辅陈文却为了一味讨好宪宗母子,竟违心的同意了。
作为内阁大臣,彭时不惜违逆朱皇帝的意思,力劝他应以孝治国。的确,钱皇后不是陛下的生母,但她却是先帝的嫡妻,也就是您名义上的嫡母。对母不敬,视同不孝,不孝之君何以治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宪宗没有办法,只得同时尊钱皇后和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而且,彭时再次提醒,两位太后应该尊卑有别,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仅为皇太后。
首辅陈文过世后,尽管明宪宗心有不愿,但彭时的德行、能力和资历都是当之无愧的首辅继任者,于是只得下旨由他接任内阁首辅一职。
在慈懿皇太后过世后,明宪宗再一次和彭时发生了分歧。朱皇帝准备日后由自己的生母和父亲朱祁镇合葬,因而不准慈懿皇太后和父亲明英宗合葬。
首辅彭时率领群臣开始上奏,力劝宪宗皇帝改变主意,尊崇礼制和孝道,准许自己的嫡母慈懿皇太后与先帝一同合葬裕陵。在奏折中,彭时提到:这是礼,这是制,这是孝!
1471年,彭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只得请求致仕归乡,同时推荐商辂出任内阁首辅。明宪宗感念他老成谋国,下旨慰留不准致仕,但准其只负责内阁事务,可以不上朝议事。
太监刘永诚曾屡次追随明成祖御驾北征,还协助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在夺门之变中亦有拥立明英宗复位之功。可以说,这个太监历经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和宪宗六任朱皇帝,屡屡立功。

在明宪宗时期,宦官集团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提升地位,宦官中有人奏请宪宗皇帝为刘永诚加谥号并赐匾以彰其功。对此,明宪宗下旨准奏。
彭时继续抱病工作,冒着忤逆皇帝的危险,他将宪宗的旨意予以驳回后上奏,太祖皇帝已有明谕,宦官不得干政涉政。刘永诚有功不假,但如若为他变更祖宗之法,那之后的所有太监都会效仿,必然会引起宦官干政,动摇大明朝的基石。
1475年,明宪宗已经完全沉迷女色之中,完全怠于政事和信任宦官。当时,别说六部的官员,就是内阁首辅彭时都很难见皇帝一面。内阁的所有奏疏,要么被宪宗“留中不发”,要么被太监“尚未批红”,极大地影响了朝政事务。
在此情形下,本就身体重病的内阁首辅彭时更加忧心忡忡,不久便在任上因病去世,终年才五十九岁。
明宪宗闻讯后,表现得非常悲恸,下旨为他辍朝一日,追赠其光禄大夫、左柱国和太师衔,赐谥号“文宪”。
彭时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一向公忠体国,鞠躬尽瘁,顾全大局,直言进谏,称得上是明朝的一代贤相。据《明史》记载:
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大书特书。我们都很清楚,明朝的官员俸禄很低,尤其是文臣更是如此。不过,在京为官的却都不穷,尤其是每一位内阁大臣们都非常富裕。

在彭时之前和之后的首辅们,无论是有能力的,还是没能力的,有品行的,还是没品行的,个个都有灰色收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但!彭时是一个例外,他的生活历来节俭,历来清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彭时是一位廉洁的首辅,即便他不是大明朝最穷的首辅,那也是最穷的首辅之一。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