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的衰落,除了与其所占据地域的狭小以外,也与其人才匮乏,尤其是二代人才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魏的二代有曹真、钟会这样的佼佼者,孙吴的二代也有诸葛恪、陆抗这样的将帅之才,唯独蜀汉的二代并没有太出彩的人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固然忠心可嘉,但在护卫蜀汉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我看来,蜀汉“二代”能力较差,主要是三个原因。

蜀汉“二代”能力较差的首要原因,可能是其成长环境不如曹魏和东吴的“二代”。刘备集团常年征战,直到刘备、关羽、张飞晚年才在荆州、益州占据一席之地,这意味着大多数蜀汉的“二代”幼年时比较漂泊,同时也没有什么相应的培养。

曹魏和东吴的“二代”则有很大不同。像是曹魏的夏侯和曹氏宗族,在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他们将会是北方未来的统治阶层,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以及他们对未来所承担的职位比较明晰。东吴同样如此。像是陆抗,他的父亲陆逊在夷陵之战中表现突出,最后成为了东吴的丞相,但是即使陆逊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陆家依旧是江东的大族,像是后来担任过左丞相的陆凯也是陆逊的宗族。

除了成长环境以外,蜀汉“二代”还面临第二个问题,那就是蜀汉属于外来政权,既不能重用本地士族,又不能不用本地士族。因此,在人才的选择上颇有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觉,或者说“唯才是举”。这就减少了很多“二代”的晋升空间。

曹魏和孙吴则不同,曹操虽然提出过“唯才是举”,并主张招贤纳士。但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察举制已经基本上崩塌,世家大族开始掌握权柄,并且大量拣选提拔本宗族的人,这在东晋时代到达了巅峰。当时的官员大多由士族出任,重臣则几乎全部是世家大族的人,这样很多宗族的人获得了较快的提拔,也让其在三国时代中有较好的表现。像是曹爽这样的人,由于是宗族之子,而且跟曹睿关系较好,就从武卫将军直接升到大将军,与司马懿一起辅政。这在蜀汉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蜀汉“二代”人数较少,导致其拔尖的较少,也在客观上给人们留下了刻板印象。曹魏有诸夏侯曹这样的宗族,东吴有孙氏宗族这样的家族,而蜀汉的创立者刘备并没有什么兄弟,其核心臣子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忠、赵云等也并没有什么宗族的记载,这些都大大压缩了蜀汉“二代”的人数。没有数量,自然也就没有质量了。

蜀汉“二代”的问题其实与蜀汉的建立过程和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