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守波在他的工作室里为制作芦苇画准备材料。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新华社沈阳8月5日电(记者陈梦阳、孙仁斌、白涌泉)在大约5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37岁的辽宁盘锦农民张守波正专注地用电烙铁在一张淡黄色的芦苇纸板上作画。他画的是一只水鸟,没有其他颜料,鸟的翅膀、羽毛等富于层次的细部全靠烙铁不同程度的烙印来显色。

“这是一只黑嘴鸥,是我们盘锦特有的城市名片。”张守波向记者介绍说。

黑嘴鸥是世界濒危物种,全球不到2万只,它们对繁殖地选择极为苛刻,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黑嘴鸥总量的约50%在盘锦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衍生息。

张守波出生在盘锦农村,从小对芦苇荡非常熟悉,对黑嘴鸥等珍稀物种充满感情。2003年他从北京回到盘锦,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制作芦苇画的工艺,向世界介绍盘锦和这里的自然风光。

制作芦苇画要经过选材、浸泡、熨烫、构图、分解、烙色、装裱等多道工序。每天早上8点多,张守波准时来到他的工作室,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才离开。

“作画首先得坐得住。我喜欢这项工作,也热爱盘锦的湿地、芦苇等自然风光,所以做这项工作我感到很快乐。”张守波说。

在他的工作台上,堆放着许多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教材。“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能给我创作的灵感。”张守波说,“这些传统的水墨画里,画的大多是山水花鸟,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我也想在我的作品里向人们传递这样的理念。”

盘锦有各类湿地24.9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1.31%,对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以及周边国家的气候调节、空气净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守波用电熨斗把芦苇秆熨平,用作芦苇画的原材料。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在盘锦湿地里,生长着上百万亩的芦苇,每年这里出产的芦苇超过50万吨。芦苇是造纸、建材等工业原料,根部可入药。芦苇秆也成为张守波等手工艺人制作工艺品的原材料。

“每年秋天芦苇成熟时,我都会去湿地里采集原料。”张守波说,制作芦苇画的苇秆,需要选择粗壮、细长者,“回来后把它用刀剖开、压平,在背面沾上纸板,就成为制作芦苇画的原材料”。

在保持芦苇原有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张守波大胆吸收了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些年,他的作品随着前来盘锦观光旅游的游客或电商销售平台,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在加拿大、美国、韩国等海外也有市场。

如今,盘锦芦苇画已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守波也成为非遗传承人。在盘锦,有上百名像张守波这样以芦苇作画的手工艺人。

在张守波的工作室里,每天会有一些外地游客或本地的教师、公司员工等前来体验芦苇画,张守波总是高兴地把制作技艺传授给大家。“在大家的交流过程中,会有更多人了解盘锦芦苇画,了解这里的湿地保护、鸟类保护,也会有更多人接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