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笔墨纸砚赋予它沉淀的仪式感,一笔一划间,是书法家日复一日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理解和求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日,海城市文旅中心举办了澄州书院文化大讲堂,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世刚。在讲座开始之前,鞍山全媒记者对张世刚进行了专访,听他详述书法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原则。

记者:您从事书法创作三十余年,对比当代国内外的书法美学研究,能说一下您对书法的领悟与实践是什么?

张世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不少西方现代文艺理论著作传入中国,用艺术观念来解释书法成为一种时髦。那么很多人要问“书法到底是什么”,书法在古代是文字的载体,而现在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古代的书法是文人的一种“闲情偶寄”,甚至是随手挥洒的即兴之作,是真实性情的表达。到了现代,就是进入展厅的观赏性艺术品。回归到书法的根本,其实就是写字,好的书法就是写好字。尽管有古今之别,但实际上中国书法在古代是写字,在现在依然是写字,两者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

记者:经常说“书以载道”,如何理解书法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

张世刚:所谓的书道,就是书法的文化属性,因为书法实际上承载着中国社会丰厚的文化内涵。书法不同于摄影、绘画,以及其他雕塑等,可以直接再现生活,可以表现生活,改造生活。书法虽不能表达生活,但有无文化内涵却是鉴赏书法的判断标准。所以我们今天强调书法的古意,强调书法的神采,特别强调书法的书卷气,特别强调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

如果说文化是历史的、民族的、综合的、社会的、人性的和理性的,那艺术与文化是正好相反的,它是现实的、国际的、具体的、个体的、野性的和情感的。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书法不能离开文化。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而最后又要服务于生活,回馈生活。而书法是来源于文化,成就于文化,最终回馈于文化。概括地说,艺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化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对于书法的审美理解,一定要站在中国的文化视角来看。

记者:书法的研习是否像技术一样有统一标准,还是如一门艺术一样,要跟上时代的转身?

张世刚:书法简单的说是写字,是写好字。但,即使是写草书、行书,也必须依照规则。写字也好,书法也好,一定要符合社会规范。所有的好字都是围绕汉字的正确书写而展开的。凡是文字书写,都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因为书法这两个字除了“书”,还有一个“法”字,就是指的书写的规律和法则,这个规律和法则是书法这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由历代书法家总结而成的,要想掌握这个法则需要长期的不断的训练。只有经过这种长期的不断的法度的训练,才能从普通的写字变成书法的写字。

书写法则的核心就是笔法,书法是得笔法者得书法天下,丢笔法就等于丢了书法的核心。中国书法从各种字体的确立到历代书风的演变,从帖学到碑学之分,尽管千变万化,但根本不变的是必须遵循正确的书写法则。

记者:多年来,您在中国书法的传承与推广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您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了哪些?成年人的书法学习有哪些方法和成长路径?

张世刚:现在是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全国性、地方性书法展览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书法出版物琳琅满目,大学院校纷纷开设书法专业课,社会上各类书法培训如火如荼,网络也有各类书法教学,书法教育事业一派繁荣景象。书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丰富形式传播。

让书法艺术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一直是书法教育的重要课题。书到深处见文化,书到极致见修养。写字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个人书写行为,从本质上看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启迪一种精神。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都是甘于寂寞的,他们把书法作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当代书法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写方法、书法技法、结字规律,更要厚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看,书法不仅要靠学,更要靠养。书法史是几千年来,千千万万人的书写,积累起来的经验,而真正决定高下的就是个人见识、修养、思想境界。所以,练习书法首先提高文化修养,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书法最终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