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姑苏繁华图》,长12.41米,宽36厘米,图中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个舟筏,五十余座桥梁以及市招五百六十多幅,亭台楼榭,水语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姑苏繁华图》局部

姑苏城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之景在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曾在博物馆看过这幅清朝画家徐扬所作的真迹,不知道今天这幅图你能察觉出来和原作有什么区别吗?

徐扬以笔作画,挥毫洒墨,而《姑苏繁华图》通篇用的只有头发这一种材料!

看着这位绣娘穿针走线,行云流水的样子,谁能相信她手中牵引着的是一根一根头发丝呢?

这一幅还算可以勉强看出来头发材料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这项称作是「发绣」的传统手艺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如今发绣最重要的传承人,就是这位苏州绣娘周莹华。

发绣,顾名思义,就是以头发丝作为原料代替丝线的一种刺绣,不腐不蛀不褪色,典雅且精妙,是一门古老而珍贵的民间工艺,也是苏绣中近乎灭迹的绣种之一。

中国古代把头发看得特别重要,一直尊崇着“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礼教。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发展到新的高度,信女们也开始用自己的头发为材,在绢布上绣出佛像、佛经,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之心。

△ 《南无普贤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水月观音》

这便是中国发绣的最早起源。

然而,工艺考究,制作耗时的发绣,并没能在动荡饥寒的年代下被完好地流传下来。

2005年,在苏州工艺美术行业普查中,整个苏州就只有周莹华一个人在做着这件事!

周莹华从2000年开始研究发绣,在发绣被列进非遗保护项目后,她说“觉得自己很幸运,正好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注重传统工艺,特别是手工工艺,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

这些年来,这份「幸运」已经慢慢变为了「责任」

授课讲学、出国交流、在国内外办巡展……不为了彰显“中国第一发绣传承人”的荣光,周莹华只是希望在国际上,发绣可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发绣可以被更多年轻人看到、了解并学习和继承下去。

20年的技艺打磨,周莹华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中,一定有一个是“这么多年了,你一定做出来了好多幅绣品了吧?”

但是实际上,不要说刚开始学艺的时候,就算成为发绣大师之后,周莹华在一幅绣品上花的时间,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篇那一幅《姑苏繁华图》,就是周莹华连同10位绣娘,耗时3年的时间,才终得完工

有过刺绣经历,或者哪怕穿过针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特别费眼睛的手上功夫。

二十年的日夜精进,周莹华在工艺上的确已经炉火纯青,而眼睛却被耗成了近视散光加老花。刺绣的时候,她说她一会是近视眼,一会是远视眼。

一幅精美的发绣,首先在头发的选择上就有着不少要求。

老年人的头发不能用,太脆容易断,男子的头发不能用,太粗不好塑形。最理想的是年轻女子的头发,色泽纯正,细柔韧亮,不过还得用女子纯天然的头发才行,烫过、染过的都不行。

古人的发绣基本上也都是取以少女之发,但受到技术和观念的障碍,那时候的绣品颜色单一,彩色发绣少之又少。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色彩美感的追求,周莹华还专门去学习了浸染,从植物中萃取出纯天然的颜色来给黑色头发染上彩色。

一根一根色彩鲜艳的头发丝,将远山层层叠叠的黛青、女子鲜艳斑斓的罗裙、牧童朴素天然的蓑衣分毫不差地勾勒出来了。

周莹华的发绣主要表现古代工笔画,这一类绘画对于艺术审美文学欣赏有着很高的要求。她就利用出差坐车时间,听完了蒋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讲座录音,还坚持经常钩线描稿、写毛笔字等。

看上去是照着前人的画复刻出来就好,可是远山近水,观音金佛能看得到,这些山水物象背后的文化底蕴却轻易模仿不来。

很多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下逐渐消逝的原因,通常都和工艺本身的实用性不能够与时俱进或者接地气有关。

于是,周莹华在研制发绣艺术品之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发绣日用品。

现代人每天不离手的卡包、笔记本套、电脑包、餐巾纸套、靠垫、餐垫、杯垫、钱包、名片夹等,她都能融合进精美的发绣,让更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就感受到这项古老工艺的新生机。

有和艺君一样,想把自己的头发用这样特别的方式留下来的吗?(咦好像没有对象的男孩子除外?)

注:文中所有作品图片均为周莹华绣品(局部图),而非原绘画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