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咱们揭穿了网络“宋粉”经常吹嘘的两个神话——“宋朝GDP占世界80%”和“宋朝年财政收入过亿两白银”,这一篇,咱们再来继续聊聊宋朝的财政状况,看看宋朝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富”。

宋朝的积贫积弱是史学界公认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宋朝,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就是“积贫积弱”,所谓“积弱”,指的就是宋朝的军事实力一直比较弱,而所谓“积贫”,指的就是宋朝的财政状况一直比较窘迫,财力贫乏。当然,“宋粉”对这两者都是坚决否认的。他们认为,“宋军对外战争胜率70%,历代第一”,所以“积弱”是不存在的,而“宋朝财政收入远远超过之前历代王朝”,所以“积贫”也是不存在的。宋朝的财政收入是不是远超之前历代王朝呢?这话确实没错,单从绝对数看,宋朝的财政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如果我们再结合一下宋朝的财政支出情况,那恐怕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辽代墓葬壁画,描绘了宋朝使者到辽国缴纳岁币的场景

宋朝初期财政健康

宋朝的财政状况,在宋太祖、宋太宗执政时期还是比较健康良好的。宋太祖有鉴于晚唐五代地方节度使拥有财权,造成中央财力匮乏的教训,从建国伊始就注重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毋得妄支经费”。同时,宋太祖每灭掉一个南方格局政权,就把获得的财物全部收归开封的国库所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宋朝中央财政迅速得到改善,财力大为宽裕。到了宋太宗消灭北汉,基本统一了中原之后,国家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一千六百万贯,“两倍唐室矣”。到此时为止,宋朝的财政收支大体上是平衡的,而且还能略有结余。宋太祖为了收复燕云准备的“封桩库”,到宋太宗时已经积累了六千万贯以上的钱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从宋真宗开始,宋朝的财政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宋真宗时期,宋和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要向辽缴纳二十万匹绢和十万两银子的“岁币”。后来到了宋仁宗时期,辽国又借西夏与宋开战的机会威胁宋朝,将“岁币”增加到了每年三十万匹绢和二十万两银子。除了向辽缴纳“岁币”,宋仁宗时,宋朝又以“赏赐”的名义,每年再给西夏十五万匹绢和七万两银子。如此巨额的“岁币”,成了宋朝财政的一个沉重负担。

岁币严重拖累财政

说到这里,咱们就要说说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了。网上有人说,宋朝给岁币其实是大赚的。因为一年岁币才给二十七万两银子,折合铜钱是二十七万贯,而宋朝财政收入一年上亿贯,这点钱简直不值一提。反过来宋朝通过双边贸易可以赚回多少倍于岁币的钱。大伊万认为,这种说法可谓是无知加无耻。

宋与辽夏的贸易根本不像某些人说得那样赚钱

咱们上一篇已经分析过了,宋朝财政收入根本没有一亿贯,而且当时的一两白银根本不能等价于一贯钱。宋朝的白银产量其实是相当低的,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期,白银年产量高的时候也不过四十万两,低的时候只有二十万两,而岁币雷打不动就要二十七万两,所以宋朝每年辛辛苦苦挖出来的白银,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交给辽和西夏,等于宋朝矿工们拿自己的血汗为辽和西夏挖银子。

宋朝的银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说什么“宋朝可以通过双边贸易赚回几倍的钱”,那就更是纯属拍脑门的意淫了。在宋和辽、西夏的贸易中,实际上宋的优势根本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大。辽和西夏本身人口不多,消费市场也有限,对宋朝的商品需求量并不是特别大。而宋朝每年又白送四十五万匹绢,对辽和西夏来说,不但丝织品需求完全满足了,还剩余很多,最后以低价卖回给宋朝商人,又赚一笔钱。而辽和西夏本身也有不少宋人急需的商品,例如宋人最爱吃的羊肉,以游牧立国的辽国正可以敞开供应。西夏则出产优质的青白盐,通过走私贸易向宋朝大量出口,把宋朝价高质次的官盐打得落花流水。

西夏青白盐

最后的结果,是宋朝的铜钱滚滚外流,本来就让宋朝头疼的“钱荒”问题被进一步加剧,逼得宋朝政府不得不大印纸币,结果又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所以,鼓吹“宋朝送岁币其实是大赚”的人,是不是无知加无耻呢?

北宋军队数量极度膨胀,军费开支激增

宋朝冗兵、冗官、冗费

除了岁币这个负担,宋朝财政还有一个更大的负担,这就是著名的“三冗”问题。所谓“三冗”,就是指“冗兵”、“冗官”和“冗费”: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 弓弩军队

先说“冗兵”。咱们之前在宋代军事制度的文章中曾讲过,在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进入和平状态,可是宋军规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发膨胀。宋真宗时期,宋朝禁军数量达到了四十三万,宋仁宗时期,禁军数量膨胀到了八十二万。加上四十三万不从事战斗的厢军,宋军总兵力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一百二十五万人!军队人多了,开销自然就大了。宋朝的禁军和厢兵都属于招募来的志愿兵,都是需要付工资的。按宋朝的薪酬标准,禁军士兵一人一年工资是五十贯钱,厢兵一人一年工资是三十贯钱。由此计算,光士兵工资就要五千四百万贯。此外还有武器装备生产、维护的费用、训练的费用、四季置装费、士兵退役一次性补贴、逢年过节的例行赏赐等等。全口径计算起来,宋朝的军费开支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按宋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岁所用养兵之数,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养兵之费,在天下十之七八”,“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只在二分之中”。可见,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都要花在军队开支上。由此也可见,某些人所谓的“交岁币可以节省军费”的说法是何其荒唐,“岁币”交了,军费却没省下来,反而花得更多了。

网络上流传的北宋兵力变化(数据略有误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冗官”。宋朝统治者从建国初期就采取广开科举门路的政策,将知识分子尽可能地都搜罗到体制内来,以防他们对政权构成为威胁。这样一来,宋朝的官员数量就不断膨胀起来。宋初的时候,全部有品级的文武官员人数大约三千人,到了宋仁宗时就暴涨到二万四千多人,此外还有没有品级的各级小吏数十万人。这些人都要由国家财政发工资,财政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这其中,有相当多的官员根本没有担任实际职务,但照样享受高额的俸禄,这种人就被称为“冗官”。

宋朝官制简表

除了“冗兵”和“冗官”,宋朝统治者还热衷祭祀,宫廷开销和各种赏赐也是不断增加,这些没用在国计民生上的挥霍和军饷、官员俸禄一起,就构成了“冗费”。到了宋仁宗的儿子宋英宗末期,宋朝的财政已经到了相当恶化的地步。每年都是入不敷出的赤字状态,日子非常难过。

号称“清平盛世”的宋仁宗时期,冗官数量激增

王安石变法卓有成效

宋英宗的儿子宋神宗继位以后,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宋朝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搞变法,核心的内容就是两个字:“搞钱”。怎么搞钱呢?当然是“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了。

“开源”方面,王安石搞了好几项改革,其中青苗法和免役法搞的钱最多。所谓青苗法,说白了就是官府以比高利贷商人低的利息放贷款给青黄不接时候的农民,把高利贷商人的获利抓到官府手里来。通过青苗法,王安石每年能给朝廷搞来三百万贯的收入。所谓免役法,就是原来百姓要承担的徭役,现在改为百姓出钱给官府,由官府雇人干活。通过免役法,王安石每年能搞来一千多万贯的收入,刨除雇人的支出,还能剩下三百万贯到四百万贯的盈余。青苗法加免役法,一年能给朝廷增加六七百万贯的收入。

而在“节流”方面,王安石把重点放在了裁撤冗兵上。经过几年努力,宋朝禁军数量被裁减到了五十六万人,厢兵数量被裁减到了二十二万人,合计不到八十万人,比一百二十五万人的最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样一年能节省下近两千万贯军饷支出。经过王安石这一番折腾,宋朝的财政总算有了好转,财政收入创了新高,终于不再年年赤字了,而且还慢慢攒下了一大笔钱。

王安石变法,核心就是为了替朝廷搞钱

王安石变法操作失败

可是,宋朝财政的大幅增长,并不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加大对民间搜刮力度的基础上。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而对百姓的疾苦并不太关注。各级官吏在执行新法过程中又巧立名目,挖空心思榨取老百姓的钱财。

比如青苗法,官吏采取“一刀切”,不管百姓需不需要,一律强制放贷。而放贷给百姓的时候,又各种大斗进小斗出,结果算下来老百姓的负担比之前更重。而免役法呢,盘剥得就更厉害了。本来按宋朝法律,家里田少或没田的穷人是免徭役的,结果官府为了多收免役钱,穷人也得交免役钱,甚至就连没有男丁的人家也得照交免役钱。更要命的是,官府一律只收铜钱,老百姓手上一时没有现钱的,还得再找高利贷商人去借钱,结果受两头压榨。

王安石变法搞得百姓家破人亡,遍地流民,

宋神宗只好终止变法

几年搞下来,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宋神宗一看这样下去大宋药丸,再加上朝廷内反对变法的声音也越来越强,最后只得让王安石下台,终止变法。

蔡京政策杀鸡取卵

王安石倒了,可是宋朝的财政危机还是没解决。宋神宗之后,宋哲宗、宋徽宗感觉王安石的那一套理(sou)财(gua)办法还是很好用的,于是又把这一套做法拾了起来。这一次,因为打西夏需要巨额军费,皇帝又非常奢侈浪费,财政压力太大,所以朝廷玩得更绝、更彻底,不但继续搞青苗法和免役法,而且把手又伸向了商人。

蔡京的政策无异于杀鸡取卵

宋徽宗的宠臣蔡京主持搞所谓“盐法改革”,由朝廷发行盐钞,让商人出钱购买盐钞,再到产盐地凭钞买盐。可是商人们一旦拿钱买了盐钞,很快朝廷就发行新钞,商人们不得再补钱拿旧钞换新钞。好不容易换完新钞,没两天朝廷又发新钞,又得贴钱再换钞。蔡京就靠这种坑爹的方法,从商人手上一年搜刮来了四千万贯之多的财富,从而被宋徽宗视为理财能手。

宋代盐场解盐场景,商人拿着买来的朝廷盐钞到盐场提盐

可是,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搜刮终究无法长久。商人们被朝廷坑到破产,农民也被盘剥到无法生存,社会经济一塌糊涂,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到最后无处搜刮了,蔡京又主持滥发纸币,搞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如此敲骨吸髓的搞钱,宋朝的财政危机不但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更加每况愈下了。最后结果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所谓太平盛世,没过几年就变成了“靖康耻”的灾难。由此可见,就财政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富宋”,而只有“穷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