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粉 |

虽然已经被用了太多次,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用在中国乳业身上仍然合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近十年来,中国乳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沉淀积累期,早已走上了良性、规范发展的轨道。

几个简单的事实是:饱受质疑的中国乳制品在食品30多个大类中连续数年监测合格率都是最高的;中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乳脂肪含量、菌落总数平均值均远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

但在公共舆论场里,这些年每次关于乳制品的个体事件,几乎都能掀起一场蔓延着对整个中国乳业的争论。

这种中国乳业实际发展和大众认知之间的隔离感是怎么来的?

多年努力换来品质大幅提升

1949年,整个中国仅有奶牛12万头,其中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这一年,中国的年产奶量为19.2万吨,而人口为5.4167亿人。平均下来,每个人一年只有350克牛奶可喝。

在那个乳制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国内乳业也在不断地积累之中,为此后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后,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梳理的《70年乳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记录,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内跨过了三道台阶。

到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3176.8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了34.3公斤。目前,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61.4%,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

伴随着的是乳品加工业的进步。

其中,伊利对超高温灭菌技术的引进与规模化应用,在中国乳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奶牛的喜寒特性,决定了中国的绝大多数牧场都位于北方,在冷链技术不成熟的年代,缺少奶源地的南方诸省以及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牛奶起初还并非大众消费品。可以说,是伊利推动中国乳业“改变”了这一切。

虽然中国乳业也曾经历过阵痛,但在那之后,中国乳业人痛定思痛,通过全产业链的提升,实现了涅槃重生。

近年来,中国乳企通过源头的把控严控乳制品品质,特别是伊利等头部企业,建设最优质奶源,完善产业链,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为每一头乳牛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奶牛育种、生产性能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实时监控奶牛的身体和产奶情况,同时根据定期和不定期的测定结果管理牛群。

2016年以来,伊利等企业通过了国家出口内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审核并全国公示,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此认证的乳品企业。

《2018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现代集中规模生产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净水,睡的是“软卧床”。我国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秆青贮、疫病防控等现代技术,全部规模牧场实施机械化挤奶,90%以上规模牧场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部分牧场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计算机智能牧场管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这带来的是中国乳业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2018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乳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84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均远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

在食品30多个大类中,中国的乳制品连续数年检测合格率都是最高的。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这正是中国乳企多年来努力的结果。

乳业国标真的不低

尽管如此,但中国乳业在大众心目中,却仍然不时面临“低标准”的质疑。

2010年,乳业国标出台时,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介入国家标准制定。不久前,类似的声音又一次出现,触动了国人的神经。

但现在看来,这一观点充满了有意无意的“误读”。

首先是国家标准制定规范并不会允许。相关媒体报道显示,中国生乳标准在初稿起草环节的70多位专家中只有9位来自企业,包括三元、蒙牛、伊利、光明、雅培、美赞臣、达能、湖南亚华等,这个名单中既包含了国内主要乳企,也包括几家外资乳企。而且根据2011年《人民日报》2011年的文章《卫生部:乳品标准绝不可能被企业绑架,专家起草》中所描述,从最关键的审评阶段开始,所有企业不允许参与。

那么,2010年国标真的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年7月底的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启动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就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回应——“标准制定充分考虑了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护的是众多中国的奶牛养殖者”。

即使在2010年,中国生乳标准虽然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单从全球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标准仍旧不低。综合蛋白质、脂肪和菌落总数三大指标来看,中国标准比美国、日本都严格,只是略低于欧盟标准。

其次,这个标准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实际上,企业始终坚持高收购标准,引导了中国奶业质量水平的一路上扬。2018年,中国规模牧场生鲜乳平均乳蛋白率3.25%,菌落数35万CFU/mL,远高于国家标准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生鲜乳标准是动态标准,目前根据中国乳业的发展情况,新的标准正在制定中。水涨船高,新的标准自然会升高。而中国乳企们为了赢得消费者,在这一标准的执行上则还要更进一步。

以伊利为例,2020年上半年,伊利的生鲜乳平均蛋白质含量是3.28g/100g;平均菌落总数是1.77万CFU/ml,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而伊利金典纯牛奶的这一数据为为3.6g,金典有机纯牛奶和金典娟珊纯牛奶均达到行业最高水平的3.8g。

消除成见
中国乳企的“透明”

为什么这些事实被忽视了?一些媒体将其描述为不信任感而带来的成见。

按照丁·莫尔斯的解释,“成见就是人们脑子里的先前就已经存在的对人、对事物、或是对于某种思想表示赞同或反对的看法。这种原有的看法,成为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牵制力,由于它的存在,使人除一种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到其它事物”。

消除成见的方式是以新认知覆盖旧认知。在这点上,中国乳业其实一直在努力。

2013年开始,伊利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的“透明工厂”行动,北至黑龙江肇东,南至广东佛山,西起宁夏吴忠,东到江苏苏州,伊利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可以走进伊利参观工厂,了解伊利,切实感受乳制品的生产过程。

最近的一次“透明”行动,是伊利的“品质鉴定官”活动,让公众走进了伊利的总部以及牧场、生产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伊利奶源基地,媒体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清一色引进的美加系荷斯坦奶牛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吃着营养师特别配制的专属配方料,喝着纯净水,睡的是“软卧床”。奶牛们每天还享受沐浴降温,一天的伙食费就超过70元。

在伊利,奶源基地100%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工业挤奶完全取代人工挤奶。为了生产好奶,除了奶牛品种优选之外,伊利还掌握了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的全球南北纬40度到50度的黄金奶源带。

伊利奶源基地的奶牛,平均每头牛每天产奶量高达35公斤,但它每天只挤奶3次,每次1小时,每年挤奶305天。

在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几乎很少看到人工,现代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成为生产线上的绝对主角。康美灌装设备和利乐灌装设备保证了全程高效无菌;机械手极大提高运输效率;仓储环节,伊利拥有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立体仓储系统。

伊利奶粉生产基地里的所有原料一律采用全球前三或行业前三的顶级原料,也早已成为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节能环保和质量管控均全球领先的奶粉全球样板工厂。

在生产环节上,伊利做到了7个100%——100%规模化牧场奶源基地;100%应用TMR全混合营养日粮技术;100%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装和使用精准饲喂系统;100%配置奶牛卧床及开展舒适度项目;100%机械化挤奶;100%为农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在检测环节,伊利拥有质检品控人员3700多人,专业检验实验室70多个,从147项原奶检测到856项综合品质检测,再到1000多项供应链检测,拥有超过2000项检测标准,每年检测投入超过6亿元。

国家法定标准线、严于国标线的内控线、严于内控线的预警线”,这是伊利的三条线质量内控标准,保障食品安全零事故。

这,其实也是如今众多中国乳企的真实写照。

再次回对国家标准的质疑。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来审视,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国家标准提高实际上更有利于大型乳企,这样能筛选掉赛道里那些品质达不到要求的选手,在减少对手的同时,也能提升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这才是一个企业正常的商业逻辑。

另一个商业逻辑则更显得有责任感一些:带动整个行业的标准持续提升,制造更良性健康的生态。在以品质和规模引领和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同时,中国大型乳企还在一些消费者们视野并未触及,但又是至关重要的产业链层面静静发力。

2014年至今,伊利为牧场提供融资扶持84亿元,为500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累计359亿元的融资服务;通过技术帮扶,伊利仅2016年至2018年就帮助奶农将奶牛日单产从25.89公斤提升至27.93公斤,牛奶养殖成本从3.58元/公斤降至3.18元/公斤,帮奶农增收30多亿元;通过嵌入式服务、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径,伊利带动了超过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疫情期间,伊利通过防疫指导、物资援助、疏通物流梗阻、开通融资渠道和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抗风险能力……

伊利用“四个联结”机制——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的探索,通过解决农牧民的实际困难来让这条产业链更加健康。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行业,乳业与千万个家庭息息相关,在国人从未如此重视健康的时代,中国乳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根据2018年全球营养报告显示,中国是第二营养不足的国家——牛奶应该更多地成为国人营养补充的重要来源之一。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每人每天饮奶量300ml。但现状是,中国人目前每人每天平均饮奶量大约只有30ml,远低于发达国家。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乳业的发展,必然是“健康中国”战略中重要一环,而这离不开众多中国乳企的努力。

而另一个任重道远则是,中国乳企们和大众之间如何进一步缩小信息差,重新结构认知。这需要中国乳企们还要以新的互动再贴近大众一些,但也需要大众以新的思维迭代一些固化的观念——经验仍在,但有了新的价值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