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张文艳

又是酒香氤氲的八月,扎啤、烧烤、音乐、海风,以及那醉人的诗意再次袭来。其实,不只是八月,几乎一年四季,青岛特色啤酒屋里都聚集着一群爱酒人士,只是七八月份更多。偶然听过一首名为《旧时光》的歌,里面的副歌是这样唱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小河水流淌过我老家/想起那些时光 仿佛昨天一样/只是再回不去 那段无忧的年华/我有故事 你有酒吗/阳光温暖晒着我脚丫/想起那些时光 眼泪悄然落下……”啤酒屋里,有酒,需要填满的,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几张桌子,几个马扎,两三个酒桶,涌出泡沫的扎啤,构成青岛人的世界。如今,再访啤酒屋,赫然发现,越来越多的啤酒屋正在悄然蜕变,三五好友,几道小菜,交杯换盏中,不再是嘈杂的喧哗,而是好友心灵相通的低语,情怀未变,方式已变。

已经不止一次回顾过啤酒,从皱着眉头的试探,到逐渐的习惯,再到落地生根,渗入百姓生活,这其中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也是情怀的堆积。

探讨啤酒的起源,甚至可以久远到新石器时期,商代甲骨文雕刻的“醴”(li)字,是啤酒的根脉。只是这种原始啤酒的味道实在是有点怪异,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

青岛与啤酒的深厚渊源和德国入侵青岛有关,远渡重洋,德国官兵自然乡愁浓郁,于是让他们能够排遣的啤酒在这片海滨之地应运而生。金黄色的液体里,装满了漂泊者的思乡之情,也为他们之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不过,啤酒作为新鲜的饮品,口感是第一位的,于是,为了喝到当地生产的新鲜啤酒,青岛先后出现了多家啤酒公司和啤酒作坊。

这些啤酒作坊,可以说类似于现在的啤酒屋,不同的是他们拥有造酒的设备,甚至背后是一座小型的酿造厂,比如1901年兰德曼与凯尔合办的小型啤酒酿造厂。早期最著名的“啤酒屋”是佛劳赛尔餐馆,大腹便便的酒馆老板“在酒桶之前走来走去,每经酒桶即取饮一杯,不下七八杯之数,无怪他大腹便便,如酒桶然”。佛劳塞尔从德国运来小型啤酒机能自己生产新鲜的啤酒,所以受到顾客的青睐。这也让梁实秋念念不忘,“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根炸番薯。这样的一份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不过,梁实秋喝啤酒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他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人组成“酒中八仙”时,还是喜欢喝绍兴花雕酒。

佛劳赛尔是谁?《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孙兆瑞)一文中介绍说:“德国人占领青岛把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带进青岛。在青岛最早开设西式糕点食品业的是德国侨民夫老司(佛劳塞尔),在1902年前后在中山路开设糕点、面包房……在门市部还供应咖啡和西餐。”当时佛劳赛尔住在湖南路上,虽然年纪较大但身体强壮。据说他的餐馆经营40年来盈利很多,他在八大关还建有别墅。据老一辈人回忆,上世纪40年代,佛劳塞尔餐馆门口有一个门童是成年人,却仅有1米多高,穿着门童制服,给顾客开汽车门或餐馆的大玻璃门,按当时的习惯是要给小费的。

再后来餐馆关闭,这个带有啤酒屋性质的餐馆留给青岛一个深刻的背影。

当然,在青岛,1903年由英德商人在青岛建造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日后大名鼎鼎,只是初期并不为青岛百姓所接受,甚至开始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德文的“BIER”最初被译为“皮酒”,后来青岛人把“皮酒”称作“脾酒”,表示其养肝益脾之功效。因为“脾酒”是用嘴喝的,又演变成“啤酒”。直到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才开始出现有“啤酒”的字样,所以通常说是青岛人发明了啤酒的“啤”字。

但正如梁实秋他们一样,到了上世纪30年代,啤酒还不是青岛百姓的餐桌必备品,这种怪味饮品大多数还是流转在欧洲人中间,原因何在?“一是啤酒是德国侵略者带来的,百姓心中有抵触情结;二来,百姓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啤酒,这种颜色黄黄的、味道苦苦的酒,跟常见的白酒很不一样,所以起初并不接受”。

啤酒的渗透是一步一步的,1932年7月20日黄际遇在《万年山中日记》中留下这样的字眼:“竟日理董甄别事,夜倦之极,每餐皆以啤酒助馒头。”啤酒就馒头,这种滋味确实奇特。1934年8月1日,来青岛避暑的作家郁达夫到崂山旅游,一口气“喝汽水、啤酒无数”,可见他们已经逐渐接受了啤酒。

啤酒是什么时候进入百姓生活的,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10年前还在用“集啤酒盖换礼物的方式进行促销”,10来年之后,就逐渐地停留在了大家的餐桌上,而且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