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传说,诗仙李白一次远游荆楚,到了黄鹤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他曾送别老友孟浩然并留下不朽诗句的地方,诗仙诗兴大发,正欲挥毫泼墨一挥而就之时,看到了黄鹤楼上一位诗人所题的诗。诗仙读罢,长叹一声,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怅然离去,而这首让李白自问都不如的诗,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后续,李白诗兴未发,不吐不快,直到游金陵凤凰台时,才写了《游金陵凤凰台》一诗,总算将自己满腔诗兴抒发了出来。诗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首诗,与崔诗的意境,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其实我想,李白之所以不题诗,也许不是觉得自己不如崔灏,而是觉得崔颢的诗已经把李白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说尽说透了,自己再写任何诗,都是画蛇添足之举,所以索性不写。崔颢这首诗,后来被宋人评为“唐人七律第一”,清朝人称赞它“意为象先,神行语外”。历朝历代赞誉如潮。也许赞誉这诗的人,也同李白一样,觉得诗里说尽了人心深处。那么崔颢此诗。究竟说出了李白和后世诗人的什么心事呢?这也许要从李白的人生轨迹中寻找答案了。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从他人生轨迹上看,他这一生都是处在不断远离自己故乡的状态中。他这一生朝辞白帝,暮登蜀道;饮过新丰美酒,渡过镜湖秋月,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可是即使遍游天下,也只能在午夜梦回,望着床前的一地月光,思念自己的故乡。故乡,成了他日夜思念却一生没有再回去过的地方。崔灏诗中拨动他心弦的,我想,也许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了。

当你登临送目,看到大江滚滚,芳草萋萋,你觉得百年之前,百年之后,大江和芳草亦如今日滚滚萋萋,你感到你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过一微小的过客,你感到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你心里想,如果你注定只是时间流淌中的过客,那有什么地方是曾为你停留的呢?你的思绪起于何处又将栖于何处呢?人生于你,不过一个宏大的轮回,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回到一个起点,那就是故乡。

于是你的目光情不自禁望向故乡的方向,千里烟波江上,日暮乡关何处?你想起故乡美丽的景色,想起家中的亲人朋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股浓浓的乡愁开始沁润你的眼眶,加速你的心跳。你可能颓然坐下,任眼前渐渐模糊,任由往事如潮水一般淹没你。过了一会,你觉得内心的激动稍淡了些,你知道你身在异乡,可能很久都无法回到故乡了;你知道你离乡日久,久到故乡只剩了零星但是深刻的印象和符号。你可能会笑笑,长叹一声,起身要离开,却再次转过身去,再看一眼故乡的方向,然后怅然离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愁,先是浓烈,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继而转淡,内心惆怅一声长叹;继而化为虚无,转身离去不留片语。这也是乡愁的三重境界:浓、淡、无。

第一重境界——浓

乡愁之浓,浓的化不开。浓的闭上眼,故乡的人、事、景就出现在眼前;浓的拿起笔,故乡就自笔端流淌而出。比如下面这首诗。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思念故乡的亲人。他仿佛看到稚儿们骑着竹马在庭院中跑来跑去追逐打闹,老母亲笑中微带嗔怪的说着慢些慢些;仿佛看到老父亲佝偻的身影坐在书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诗人从远方写来的家书细细观看;又仿佛看到兄弟姐妹一同携儿带女,趁着秋高气爽,驱车登高,人人头上都插着茱萸。而独在异乡飘零的诗人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想象中故乡的热闹映衬着诗人眼前的孤独。乡愁,正在此刻如同一片浓雾,悄然袭来,不知不觉,已经笼罩了诗人的心。这便是乡愁的第一个境界。

第二重境界——淡

乡愁之浓,让诗人常常恨不得将故乡的所有人事景物都描绘下来,读这样“浓”的诗词,让读者总有一种“沉浸感”,仿佛诗人笔下的山水都近在眼前。但是,不是所有的诗人都采用这样浓烈的方式和采用明确的故乡的意象来描绘乡愁。实际上,中国诗词文化中对意象的运用向来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运用意象描述画面有助于读者理解诗词意思,但是,意象运用过多会导致不能激发读者的更多想象,无法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中国诗词文化常常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在将语未语处”,用最少的意象表达最多的意境。这样的诗,就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由浓转淡”的境界。这方面,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其中翘楚。

这首诗里,诗人并没有描写任何故乡的意象,也没有说我的故乡是哪里、有什么山水风景,有多少兄弟姐妹等等,只是用“思故乡”三个字淡淡带过。诗人心里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读者并不知道。但是,诗人虽并未描述诗人心里的故乡,却营造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读到了他们心里的故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故乡,无论你的故乡是梅子黄时雨还是大漠孤烟直,是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你都在诗里的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此刻,我们与诗人共此月、共此时、共此心,也共此乡愁。这便是乡愁的第二个境界。而本文最开头的《黄鹤楼》一诗,我认为也处于这一境界。

第三重境界——无

淡的境界,比之浓是要高一层,但是它至少还是要保留一个乡字,来告诉读者诗的主旨是在思乡,那么,有没有从头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故乡有关的字眼,但是读者仍然能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呢?是有的,这样的诗比之“浓”和“淡”的境界又高了一层,达到了“无”的境界,即通篇思乡却没有故乡的意象,甚至连“故乡”这两个字都没有。谈到这里,我的脑海里马上蹦出了一首同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

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逃往江南。在战乱的时刻,覆巢之下,也没有几个完卵。每个人都被大时代所裹挟,任凭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面对混乱的世界,也只有能够活下去成为所有人的首要目标。但是灾难总会过去,春天依旧会来临。当饱经风霜的诗人,遇到同样饱经风霜的故人,此刻他们心里涌起的,恐怕只能是同样苦涩的乡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岐王宅里,还是崔九堂前,作为那个年代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李龟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作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他用自己高潮的技艺描绘这大唐盛世的高潮,所有人都载歌载舞,如痴如醉,浑然不觉渔阳鼙鼓已经逼近。

经历过最美好的时代的轰然崩塌,作为舞台中心的李龟年,和坐在台下观看的杜甫,一个技艺绝顶的大艺术家,一个高山仰止的大诗人,在时过境迁之后重逢。两人会说些什么呢?聊聊生活的苦闷?说说一路的艰辛?不,我想他们可能不会愿意对方知道自己那些狼狈的经历。

那么还有什么可聊呢?只有长安,那个开元盛世的故乡,那个还没有经历战乱的故乡,那个所有人都希望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杜甫和李龟年遇到了对方,就是遇到了岐王,遇到了崔九,遇到了霓裳羽衣,遇到了仙乐风飘,遇到了自己曾经美好的记忆,遇到了那个绚烂如花的盛世气象的时代,也是遇到了故乡。

所以,这首诗写得是身世飘萍的叹息,是世事无常的无奈,是美好过往的怀念,是度尽劫波的淡然,写得更是刻骨铭心的乡愁。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故乡,但是却每一个字都是故乡,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谓之“无”。

说尽了吗,乡愁?

言及此处,乡愁的三重境界似乎说完了,说尽了。似乎本文可以到此结尾了。可是,我心里总是觉得不够完满。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他可以是个名字,是块土地,是一口小吃,一杯清水,是一棵树,一条河,一朵花。无论你走到哪里,永远像风筝一样,不管飞得再远,线却一直牢牢栓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是每一个人的情感牵绊,也是每个人的心灵束缚。

然而,很多人一旦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故乡,在他乡居留的时间比故乡长的多,故乡对于他们来讲其实更像他乡。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管在异乡停留多久都无法把异乡当作故乡?故乡对于我们究竟有着什么不同?我们和他乡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隔阂呢?这些疑问一直在我的内心回响,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下面这首词。那就是由苏轼所作的《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被贬岭南,其歌姬寓娘毅然随行。多年后定国北归,苏轼设宴款待,席间问及岭南风土,寓娘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动,作此词赞之。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也只有苏东坡才能写出这样豁达的诗句。他解答了我心中盘亘许久的疑惑,给我的思绪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是啊,为什么要纠结故乡还是他乡呢?他乡故乡又有什么分别?人生一世所有的追求不过“心安”二字而已,既然已寻到心安处,为什么还要分别这里是故乡还是他乡呢?所以,我们心中对故乡的执着,归根结底不过是我们心仍未安罢了,心若安然,处处都是故乡。

这也许就是乡愁三重境界之上的第四重境界——“空”。乡愁是人对于故乡的思念,或者说,是人对于故乡的执念,“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让人放下对于故乡的执念,跳出乡愁的牵绊,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和解。“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低头接受命运的无奈,而是昂首超脱物外的豁然。

而苏轼自己也在“此心安处是吾乡”之中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一生飘零的命运和解,与风雨浮沉的人生和解,与故乡和解,与他乡和解。从此,任世事诸般变迁,任人生百转千回,我心光明,我心安然,我心便是他乡,我心便是故乡,故乡即是他乡,他乡即是故乡。故乡,犹在他乡之外,亦在他乡之中。

故乡他乡,皆是虚妄,他乡故乡,诸法空相。

回到题目来说,乡关何处?是你出生的地方?还是你年幼时天真美好的记忆?抑或是你牵挂的人,还是驻足的风景?自古中国文人墨客们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终,我认为只有苏轼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乡关何处?非为来处,不是去处,不在他处,便在此处,在你记忆深处,在你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处,此心安处,便是乡关之处。

是为此文

感谢您关注网易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