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1期:

甲午中日战争,大清战败了,李鸿章作为大清朝的中流砥柱,且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之人。还被日本人直接点名,马关谈判非他不可,于是李鸿章不得不奔赴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大清的耻辱,国人不敢骂太后或皇帝,也就只能冲李鸿章下口。

在《走向共和》中,这段剧情演绎得相当精彩,李鸿章的无奈和无助深深打动了我们。尤其是他凭借一己之力,硬是挨了一颗子弹,给大清朝省下了一亿两白银。

这也让众多观众开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发出“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的感慨。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不是“卖国贼”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1期:“宰相合肥天下瘦”,是冤枉李鸿章了吗?看看他去俄国都干了些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李鸿章在大清朝,究竟是什么一个职务,又做了哪些贡献?

毫无疑问,李鸿章号称晚清第一重臣,被评价为“凭借一己之力,强力为晚清续命”之中流砥柱。他参与了几乎晚清一系列历史事件,就连曾经的对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评价他为: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的起家是从家乡搞团练开始,当时他已经中了进士,面对太平军的肆虐,他“专以浪战为能”。先后跟随多位清军将领参战,再后来老家被太平军攻陷,举家外逃,后来,进入了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

众所周知,后来的晚清朝廷上,翁同龢和李鸿章不合,原因就在于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时,起草了对安徽巡抚翁同书临阵脱逃的弹劾奏折。

李鸿章真正发家,考得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筹建的淮军,并任淮军最高指挥官。

同治三年,天京被清军攻破,李鸿章一时风光无限,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从此以后,李鸿章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晚清继曾国藩之后,权势排名第一的重臣!

最辉煌的时候,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等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还兼着北京市长、天津市长、河北(河南、山东)省长、沈阳和北京军区司令等等。

二、

所以,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点名邀李鸿章前往马关谈判,也是出于对他地位的考量,同时,也为了羞辱一番他。

而李鸿章也不负所望,极力跟日本人周旋,硬是凭借自己遇刺,以一己之力让日本人减掉了一亿两赔款。当然,后来的史料证明,日本人减免赔款,并非是因为那一颗子弹,而是因为李鸿章发给清廷的一封电报。

但不管怎么说,都得算是李鸿章的功劳,而且事后李鸿章仍然被清廷重用,死后还被封晋封一等侯爵,连《清史稿》都单独给他立传,且对他评价颇高:

“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可以说,当时的李鸿章就是大清国的首相,也被人称为大清的“裱糊匠”,修修补补又十年。

尤其是随后李鸿章的遍访欧美各国,也留下了很多的奇闻趣事:

比如到法国巴黎的时候,正好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召开,参加的各国都有国歌,唯独大清朝没有,引起了众人嘲笑。当时已经70多岁高龄的李鸿章,不慌不忙地离席登台,在大清龙旗下高唱《茉莉花》(也有说是京剧),说当时他带着有戏班子,直接戏班子配乐。

当然,这也可能就是一个段子,真伪值得考证。

当然,在这场出国外交中,也让李鸿章见识了世面,也留下了很多金句,比如他对俾斯麦讲“麻烦来自于女人”。比如跟威廉皇帝讲,如果自己有十个营,怎会败给日本人?再比如他对纽约时报讲,大清也愿意参与全世界经济交流,同时也暗中批评美国虐待华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游历一遍之后,李鸿章要借道日本港口回到大清,这个倔强的老头,硬是不肯再踏上日本的国土,两条船之间搭了一块板子,老头颤颤巍巍走过去了……

可以说,虽然李鸿章曾经有过过错,比如洋务运动时贪污,公账私账什么的,进了自己腰包不少,甚至传言他死后,留下了四千万两银子。

再比如,他曾经建议左宗棠放弃新疆(疆防海防之争),甚至不愿意且阻止淮军入藏帮忙,甚至害死了帮左宗棠筹款的胡雪岩。

最后,还有对淮系将领的纵容,以及要对甲午战争失败负责,以至于《马关条约》签订完,清廷为了消除民愤,把李鸿章撤了职。

但这些罪过,不至于让他背上“卖国贼”的称号啊,那么他真的是“卖国贼”吗?

我们再回到刚刚的问题上,也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为什么执意让李鸿章前来谈判,除了对他身份的考量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当然有!

如果李鸿章真的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又聪明,又老练,还处处为大清着想,日本人干嘛给自己找麻烦呢,派个亲日派大臣来不好吗?

是的,你没有猜错,其实李鸿章就是亲日派,至少甲午战争前是,就算不是,也很难洗脱嫌疑!

当年长崎事件中,就是李鸿章阻拦其他将领要向日本舰队开炮的建议,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当初的李鸿章是不是收日本人钱了?

四、

这种猜测,并非是空穴来风:

刚刚也提了,《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就授命周游列国了。由于日本人还是他的心腹大患,所以不管跟哪个国家接触,都是尽量拉拢,促使一起抗日。

俄国人就抓住了李鸿章这个心理,所以,频频伸出“橄榄枝”,实际上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就在极力促进跟俄国的合作。这次周游列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曾两次秘密召见李鸿章,两人一拍即合,为了共同防御日本人,签订了《中俄密约》。

既然是《中俄密约》,自然是一部秘密约定,签订后的几十年内一直是一个谜,直到沙俄和清政府倒台后,才让这份约定大白于天下:

“一是联合抗日;二是不得擅自与敌方议和;三是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四是中国允许在黑龙江、吉林两地接造铁路;五是俄国可在任何时间用该铁路运输军需品;六是该密约有效十五年。”

毫无疑问,俄国觊觎大清东北已久,这份约定,就等于把肥肉送进了对方口中,至于共同防御日本,真是一个笑话。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作为睿智著称的李鸿章,为什么连争一下都没争,别忘了不久前,他还敢跟日本人拍板:

“万一谈判不成,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怎么,到了俄国人身上,仿佛价格都没讨一下,就马上就签约了呢?

五、

而,这个原因,就出自俄国历史学家罗曼诺夫著作——《帝俄侵略满洲史》中。

作者当初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条约定这么快就达成了呢?

直到他在俄国财政部密档中,查出了一笔数额高达300万卢布的基金,这个基金就叫“李鸿章基金”。

在这个项目中,提到了专款专用,且注明了取款人:

“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至于李鸿章是不是被俄国人骗了,这已经无从追究,但书中能这样写,那就绝非空穴来风。

再联想一下李鸿章后人的实力,以及被翁同龢抨击为“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评价,李鸿章贪污,是逃不掉的罪名了。

至此,人们再讲“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时,就成了一则网络俗语了:

意思就是说在年轻的时候,不清楚李鸿章到底是怎样的人,等成年之后呢,听信谣言,误以为李鸿章是真英雄。此句用来讽刺,那些听风就是雨,不会自己思考考证,喜欢道听途说的一类人。

但,我还是那句话,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纯的从一点去评价,并非非黑即白。李鸿章自称大清朝的“裱糊匠”,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大清这艘破船,实在是补不动了。他虽然被大清称为“肱骨”之臣,但终究没有挽大厦于不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他别这么贪婪,再勇敢一些,再眼界高一些,或许,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41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