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

湘军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清朝中期开始逐渐取代已经腐朽没落的八旗和绿营兵,成为清廷倚重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此期间,在家丁忧的礼部侍郎曾国藩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湘军的头号缔造者,并率领湘军走出湖南,一直打到天京城下。但有一个人作为湖南团练武装的最早奠基人和先行者,才应该称得上湘军的真正鼻祖!

此人就是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身于一个秀才家庭,道光十七年中了举人。由于他和曾国藩一样同在京城,又是湖南老乡,加上志趣相近、意气相投,使两人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曾国藩被江忠源身上那股士大夫的殉道精神深深折服,当时就预言:“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

编辑搜图

可惜,江忠源的赶考之路没有曾国藩那么顺畅,考中举人后就止步不前,未能考中进士,但江忠源并未气馁,反而另辟蹊径、投笔从戎,走上了军功之路。公元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江忠源的家乡新宁附近爆发农民起义,其组织团练镇压,击破起义军巢穴,大获全胜,因此被擢升为知县,赴浙江候补出缺。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其先后担任秀水县和丽水县知县。1850年(道光三十年),江忠源在已经担任礼部左侍郎的曾国藩推荐下,入京觐见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但不久便因父亲去世,辞职守孝。

1851年(咸丰元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毗邻湖南的广西兴起,并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同年七月,江忠源率领他昔日编练的团练武装开赴广西前线,正式与太平军交上了手,在八旗和绿营兵连连败北的情况下,江忠源率领的杂牌武装却连战连捷,以至于其短短数月之内连升四级,赏换花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

在这一年年底,清军集中3万余人将太平军全部包围在永安城内,洪秀全和刚刚册封的“永安五王”(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也全部聚集于此,如果清军能够把握好这次机会,一举破城的话,太平天国的历史可能要就此终结了,更不会有以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大佬的崛起了。

可惜,当时担任永安前线总指挥的广西提督向荣决定采取“围三阙一”方法,放城内的太平军一条生路,以便在运动中将其歼灭。对此,江忠源当即写信劝说:太平军善于流动作战,不善正面对决,我军兵力是其3倍,补给充足,又有大批增援部队正在不断开来,为何要莫名其妙地留下缺口?一旦放虎归山,则是后患无穷!

编辑搜图

可惜,无论担任现场指挥的向荣,还是幕后指挥的钦差大臣赛尚阿,都担心攻城的伤亡太大,没有采纳江忠源的正确主张。结果,太平军在被围困5个多月的时间里,始终没有遭到清军的大举围攻,在对部队完成训练整编后,一举突围而出,向广西省城桂林进发。

多亏向荣等人亡羊补牢、及时回援,使得桂林城守军在3天内增加2万余人。太平军主力眼见攻城无望,遂撤围沿湘江北上,开始乘船向湖南境内进发。当时清军并无水师,加上向荣等人眼见太平军已经离开自己的防区,都有如释重负之感,再也没有打仗的积极性了。

编辑搜图

幸亏江忠源依然保持冷静头脑,意识到太平军一旦进入兵力空虚的湖南,势必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因此,他率领麾下不足2千团练士兵,在桂林北面的全州蓑衣渡,砍伐树木封堵江面、阻塞航道,同时在湘江西岸设伏,以逸待劳。6月5日,太平军主力船队到达蓑衣渡,在江忠源的阻击下,不仅损失了全部的渡船辎重,还付出了重大伤亡,连足智多谋的南王冯云山也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中身亡。

其后,江忠源再接再厉,率部协防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顶住了太平军长达3个月的攻势,不仅保住了长沙城,还击毙了太平军中的三号人物——西王萧朝贵。正是由于江忠源及其率领的团练武装取得的赫赫战功,让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发现了救命稻草,下旨各地编练地方团练武装,镇压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小股农民起义军,湘军、淮军等武装趁势而起,不断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