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麻雀。

生物学家早已达成共识,近亲繁殖是有害的。它会导致较少的遗传变异,使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挪威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Henrik Jensen说:“近亲繁殖的危害其实与环境无关。”他与同事们以家麻雀为模型,深入研究了近亲繁殖的危害。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

研究人员对来自诺尔兰郡海格兰德海岸8个岛屿的3100只家麻雀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近亲繁殖对它们的影响。近3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些岛上的麻雀,对其种群数量了如指掌。此外,研究人员能够追踪麻雀从孵化到死亡的一生。这意味着研究人员知道哪些个体能存活到下一年,以及每年参与繁殖的亲鸟中有多少活到了下一个繁殖季节,继续繁衍后代。结果很明显,近亲繁殖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遗传分析表明,高度近亲繁殖的个体比非近亲繁殖的个体寿命更短,繁殖能力更差。

正如预期的那样,在家麻雀各种染色体上分布的成千上万个基因中,近亲繁殖的个体具有较少的遗传变异。

近亲繁殖意味着麻雀的寿命较短,产下的幼仔也较少,这与它们栖息的岛屿及出生时间无关。

似乎是近亲繁殖的程度本身,而不是鸟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近亲繁殖对个体的危害程度。“近亲繁殖程度越高的个体,寿命越短,繁殖后代的成功率也越低。对于家麻雀而言,近亲繁殖的严重程度看似与种群数量大小无关。”Jensen说。

令人惊讶的是,环境在近亲繁殖的危害中所起的作用很小,这一发现与当前大多数生物学家的看法完全相反。这项研究结果可能会对人类保护濒危物种的方式产生影响。Jensen说:“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正艰难应对近亲交配和近交衰退。”

专家推测,小群体比大群体更容易受近亲繁殖的影响。因为它们繁殖个体本身就很少,而且多数个体间可能还具有亲缘关系,小群体最初的遗传变异就比大群体的要小。对于这些群体来说,规模太小且没有外来的遗传变异,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的研究显示,小种群的近亲繁殖程度高于大种群。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对不同种群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近亲繁殖对小种群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大种群的影响。”Jensen说。

动物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与其他种群接触的小种群可能难以生存,它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疾病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原创编译:灯丝 审稿:西莫 责编:雷鑫宇

期刊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期刊编号:0027-8424

原文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nuos-idf073120.php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