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冲锋枪在战场上的应用始于1918年,也就是一战末年。而它的主要职责便是让士兵突破敌方阵线后,在堑壕内收人头,扩大战果。也正由于这种战术的应用场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冲锋枪只是作为特种武器使用,并没有下发到各个部队。

但二战时期则变成了冲锋枪较量的主战场,不管是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还是半履带装甲车上,冲锋枪都成了不可获取的武器。但各个国家之间对冲锋枪的应用理解也有差别,所以狗子这篇特别和大家聊聊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从毛子来,毛子二战经典形象就是一群拿着波波沙的大头兵从T34上跳下来,然后高呼乌拉一波带走对面德棍。

而在二战开打之前,苏军其实对冲锋枪的应用非常有限,在苏芬战争开打之前,当时的PPD冲锋枪总产量才4000多支,而且多数是装备给边防或者内务部,野战部队几乎没有。到苏芬战争时期,PPD的产量才开始增加,但由于这批铣削为主的冲锋枪结构复杂,制造昂贵,所以最终产量也才9万不到。

后来随着PPSH41的改良,外加苏联对大纵深作战理解的加深,苏军开始将Ppsh41、Pps43作为机械化先锋步兵的常用武器,我们经常能看到整个排(苏联机械化步兵连下属的冲锋枪排)甚至是整个连都装备冲锋枪的编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加ppsh41属于那种全尺寸的沉重冲锋枪,因此苏联对于冲锋枪的理解是大量下发,作为近距离的决战性兵器使用。或许这也是战后苏联那么快将突击步枪(AK)全军列装的原因,因为自动火力太适合机械化了。

而德国人对冲锋枪的理解就和毛子不一样,MP38刚开始只是作为装甲车乘员的自卫武器,至少在入侵波兰期间,德军的MP38就没发给常规步兵师。而不管是MP38还是40,从他们枪口下方的阻钩和折叠的枪托不难看出它本身是专门为装甲兵设计的。

而后,这批枪逐渐列装到全军。但也只有步兵班的班长有副有,其他98K德棍还是围绕MG42展开战术,冲锋枪在德军步兵班里只是作为一种火力补充,不像苏联一样唱主角。

再到了43年以后,冲锋枪的自动火力地位逐渐被Stg44的原型,MP43取代,产量也逐渐朝着Mp43倾斜。但后者是突击步枪,德军对其的理解和射程极短的冲锋枪又不一样。(德军的9mm手枪弹在弹道上比不上苏联 7.62托卡列夫,因此100米外就基本打不了,而托卡列夫弹在150米外还能干活)

美军方面其实一开始压根没多考虑打仗的事儿,你可以看到美军陆军装备除了加兰德之外,其他都是老爷货。

汤姆逊冲锋枪只能说是没赶上一战末,但赶上二战的幸运儿。然而它这种沉重、铣削、结构复杂、昂贵、体型巨大(前期使用没实质用途的布里希闭锁)的枪实在不能说适合这么一场全面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美军当时确实拿不出替代它的玩意,毕竟美军当时步兵班里头全面列装了半自动加兰德,但全自动火力只让20发弹容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来担当实在有点难为别人。而真正算的上机枪的M1919/M1917则是排级配置,编制少、重量高,应急什么的别想了,所以汤姆逊属于那种没办法的办法。

等到M3黄油枪出现,汤姆逊的产能也被转移了。按我的说法,黄油枪是真不错,二战一定要给我说两把最好的冲锋枪,一个是黄油,一个是PPS43,他俩的共同点就是便宜,紧凑,简单。

不过黄油和汤姆逊用的都是.45ACP子弹,这种弹口径大,停止力猛,但弹道太难看了。如果说9mm还能有100米,那.45ACP撑死就75米,所以这种枪不可能像Ppsh41/Pps43那样整排的装备,人家随便一支步枪就能放风筝了。

但美军也确实没把它像苏联那么用,它更多的是发给技术兵、重武器操作兵当作自卫武器用,顺便还能押送个德棍什么的

打个比方说,二战美军伞兵步兵连其实没有标准的冲锋枪编制,即便是机枪手、通讯兵、士官军官这些带的也都是M1卡宾枪。只有连部备着6支汤姆逊或者M3,根据任务需要而下发。

英国的司登用法上类似M3,因为战前英国同样没有准备冲锋枪,等法国战役后,英国也算见识到了德军MP40在班组中支援火力的重要性。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军也遗失了大量武器装备,所以急需一种简单易制造的武器来补充,所以司登这种“钢管”冲锋枪就登场了。

它确实简单,比M3还简单,但简单到人机功效几乎=0。我看过一份战场调研报告,司登和黏弹并列属于士兵最不喜欢的武器。

看步兵编制的话,司登和MP40一样,属于班长专属,同时因为结构紧凑,因此也普遍发给特种部队或者伞兵以及武器操作员,这和M3黄油的定位类似。

总的来说,当时这四国对冲锋枪的理解如下

苏联:主战武器,左手Ppsh,右手伏特加,怀抱娜塔莎,今晚白宫是我家

德国:特种武器,MG42不香么?吃瓜要什么冲锋枪,拉栓去!帝国产能和补给有限。近战?汉斯,拿好这枚手雷。

美国:我就没搞明白冲锋枪到底是啥玩意,是自卫用的么?

英军:德军怎么玩我就怎么玩,美帝怎么发我就怎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