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公元1435年,李自成的闯军一度曾被官军逼得走投无路,几乎全军覆没。最后紧要关头,明军落入闯军圈套,给了闯军得以喘息的机会。此后一个月,缓过劲的闯军风头更劲,河南的形势岌岌可危。

吴世济刚升任安徽太和县县令,县衙大堂屁股还没坐热,此时抵御闯军的紧急军情便至。太和县在凤和府的最西端,一旦闯军由河南东进安徽,太和县便首当其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世济初来乍到,作为长期混迹基层的地方官员,吴世济深知要抵御闯军,不依赖当地的士绅是完全不可能的。所谓士绅,明清两代,主要是指享有科举功名而没有做官的知识群体。这些人,要么是告老还乡的退休官员,要么是考取了科举功名而没有做官的地方才俊。

对于大明朝广袤的疆域,国家政府机构的有效管理也只是到了县这一层级。对于县以下的大大小小的农村地区,社会秩序实际一直都由当地的士绅来维持,士绅在当地都有很高的威望。

吴世济邀请当地士绅共同商讨如何抵御闯军?吴首先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就是上报朝廷,要求派兵进驻县衙。这一观点遭到了当地士绅的一致反对,明朝末期官场腐败,军纪涣散,兵祸胜于匪患。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官兵入驻,当地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见此情形,吴只好作罢。

不请官兵进驻,连官兵都闻风丧胆的闯军,仅靠乡民守城,吴世济心里没有半分胜算。尽管如此,接下来以知县吴世济为首的民团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招募乡勇,打造兵器,军事操练,各项工作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备战工作紧张而忙碌的进行着,留给吴世济的时间不多了,半个月后城中已有传言:一支八万余人的农民军正在向颍州、太和进发。翌日,吴又接到报告,颍州城已失,闯军正在大举进犯太和的路上。令吴世济没想到的是闯军进军神速,第二天便已抵达太和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即刻登城督战,站在城头远远望去,只看到一片尘烟之中,一支穿红骑马的农民军正奔城而来。

衣饰华整,皆携强弓劲弩,兵刃森林

这是吴世济对农民军的第一印象,不过吴很快就发现这支农民军只有二千余人,远没有传说的八万余人。紧张到即将跳出的心脏,又往回收了收。就算两千农民军,也足够让吴胆寒,毕竟守城战士都是临时从老百姓中挑选出来的,没上过战场,更没有战斗经验。只怕战争一起,守城战士一触即溃。

关键时刻,以秀才、举人为主的士绅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门,负责守城门的秀才侯功鸿,见守城兵士被农民军吓的手足无措,率先向城下射出一箭,以稳定军心。在东门,秀才关寓卷不避生死,冒着被多如细雨的矢石击中的危险,到城中水道擒杀想要偷袭的奸细。在南门西角楼,马夫孙学诗用磨盘击中正登梯爬城的匪首王自用。

士绅身先士卒,受到鼓舞的守城将士杀声震天,奋勇杀敌。凭着官、绅、民齐心协力,太和县农民顶住了一波又一波农民军的进攻。在五次攻城未有丝毫战果后,农民军于十七日从太和城下撤离。农民军撤出了太和县,吴世济紧绷的神经终于缓了下来。

经过与农民军的一番殊死搏斗,吴世济打心里认为,农民军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而此时,处于权利金字塔顶尖的崇祯皇帝并不这么认为。

在农民军攻打太和的同时,一股农民军已经攻占了凤阳县。凤阳县是朱元璋父母陵墓所在地,又有“龙兴寺”等朱元璋早年的故迹,被明王朝统治者视为“龙脉”所在之地。可如此重要的地方,被张献忠半天时间就攻破了。

据彭孙贻《平寇志》记载,张献忠在凤阳的三天时间里

士民被杀者数万,刨孕妇,注婴儿于槊,焚公私庐舍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余间

被明朝统治者视为“万世根本之地”的凤阳皇陵,也被张献忠付之一炬。作为朱元璋的子孙崇祯皇帝当然明白皇家祖坟被毁的意义,明王朝此后内忧外患愈演愈烈,最终走向灭亡。

对于吴世济这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没有任何军事指挥经验的他,在农民军大举入侵之际,在太和县铸造了一道坚固的城防,数次击退农民军的进攻,保证了城中军民免遭涂炭,太和县士绅百姓立碑以记其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