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麾下第一将,其人孝顺、刚烈

三国时期成就一方霸业的曹操,有个其他诸侯所没有或不能及的显著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起兵后,有一支庞大的亲族始终跟随着他。这支亲族以武将为主,为曹操争霸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曹操身边的亲族将领具体有多少人,目前没有具体的数字,却有四个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

曹操的这支亲族队伍,排在首位的是夏侯惇。非但如此,夏侯惇也是曹操麾下坐第一把交椅的第一将。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被宦官曹腾收为义子而改姓曹。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三国志》中记载:“夏侯,曹氏,世为婚姻。”而古代同姓不婚,因此曹嵩不可能姓夏侯。因此,曹氏和夏侯氏大有可能是通过母系血缘联系在一起。

夏侯惇是个烈性汉子。

《三国演义》中夏侯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箭射左眼的情节。当时,吕布麾下大将高顺抵不住夏侯惇,就绕自己的军阵逃跑。夏侯惇在后紧追,结果被高顺手下将领曹性暗放冷箭射中左眼。夏侯惇拔出箭带出了眼珠,他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将眼珠吞下。剧痛且瞎了一只眼睛的夏侯惇,居然还在阵前将曹性杀死。

这段故事,其实是为了说明夏侯惇的两大优点:1、孝顺;2、刚烈

事实上,夏侯惇的眼睛是和吕布交战时被流箭所伤,过程并没有《三国演义》那般艺术化。虽然故事有夸张,可是夏侯惇确实是孝顺而刚烈的人。

《三国志.夏侯惇传》中记载:“(夏侯惇)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在夏侯惇14岁时,有人侮辱他的老师,被他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看,真实的夏侯惇,比《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更加孝顺和刚烈。

二、忠心耿耿,武艺不输吕布

曹操刚起兵时,启用夏侯惇为裨将,后来又让夏侯惇担任司马,也就是军中参谋。随着曹操势力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夏侯惇升到了东郡太守之职。

后曹操到徐州征伐陶谦,留下夏侯惇守兖州。兖州是曹操的老家和大本营,而且夏侯惇所在的郡城濮阳就比邻曹操的老家鄄城。可是,没想到曹操的朋友张邈串联曹操部将陈宫叛变吕布。一时间,兖州的将领们都有叛变吕布之心,在一个夜晚正聚会商议之计,没料到夏侯惇突然杀到,将叛乱者诛杀数十人,顿时稳定了兖州局势。

之后,为了保卫曹操老家鄄城,夏侯惇率领轻骑兵出濮阳赶赴甄诚,结果和吕布军不期而遇。夏侯惇立刻向吕布军发起冲锋,终将吕布击退。

轻骑兵是不带甲胄的军队,夏侯惇敢以这支军队和吕布交战,并战退吕布。可见,夏侯惇不仅忠心耿耿,武艺更是不输天下闻名的吕布,其胆识和战争技巧更加高超。

三、尊师重道,有勇有谋,为政一方

夏侯惇是沙场征战的将领,却并非有勇无谋,他自小读书,而且一直学习,“亲迎师受业”,尊师重道,因此也知晓为政一方。

夏侯惇为济阴太守时,遇到大旱和蝗虫灾害。在两个大自然灾害面前,普通武将大多会无从下手,可是夏侯惇则有主张。

夏侯惇从兴修水利下手,亲自带头抬土,带领将士们屯田种水稻,结果人民获益,“民赖其利”

夏侯惇本人清廉节俭,而且仗义疏财,“有余财辄以分施”。

四、善于识人并挖人

诸侯争霸,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优秀的为将者,有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夏侯惇向曹操举荐了他亲手挖过来的两员名将,一是儒将韩浩,一是猛将典韦。

韩浩本在河内太守王匡手下,并随王匡讨伐董卓。结果董卓抓了韩浩的舅舅让韩浩就范,韩浩不从。于是韩浩被袁术看中,成了袁术的骑都尉。不久,韩浩的名声被夏侯惇知晓,夏侯惇将韩浩从袁术处挖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韩浩又被曹操看中。

韩浩被曹操看中是因为有一次夏侯惇中了吕布手下假降之计。

夏侯惇在自己营中被假投降的吕布手下挟持。韩浩直接告诉劫持者说:“两军交战,我们受命讨贼,不会答应你们的条件。”然后对夏侯惇说:“对不起,我依法办事。”然后带兵攻击挟持者。挟持者提出以夏侯惇的命换取他们的投降。韩浩将挟持者缴械后救出夏侯惇,之后又将他们全部杀死。

韩浩此举让曹操大为欣赏:“卿此可为万世法。”意思这个可作为永久的参照。

估计在诸侯争霸中类似事件经常发生,因此曹操很重视,他下命令,今后再有挟持人质的,只管杀挟持者,不用管人质。于是,再也没有挟持事件发生。

韩浩还向曹操提出了重要的屯垦和进攻战略,后被曹操任命为中领军,掌管禁兵,封为列侯。

典韦本是张邈的手下,结果被夏侯惇挖到帐下做司马。后夏侯惇又将典韦推荐给曹操做卫队长,“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终为保卫曹操而死。

识人不容易,挖人更不容易。韩浩和典韦又是两种完全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能先后被夏侯惇挖走,说明夏侯惇不仅有口才,而且情商很高。

人以群分,在儒将韩浩面前,夏侯惇以儒将面目出现,而在粗猛的典韦面前,夏侯惇又以粗猛豪爽的面目出现。

如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夏侯惇的真实面貌。从外貌长相上,夏侯惇是粗鲁的武将,从文化修养上,夏侯惇是儒将。因此,夏侯惇乃是粗中有细,有勇有谋之人。

五、曹操的疑心和试探敲打

表面上看,曹操对夏侯惇有无比的信任,让他“都督二十六军”。曹操常常和夏侯惇同坐一辆车,让夏侯惇出入卧室。

而夏侯惇的待遇,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将领能与之匹敌,他成为曹操麾下第一将。可是,夏侯惇非常清醒,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低调收敛。

曹操是疑心病很重的“能臣”和“奸雄”,对人性理解得非常深,他不相信任何人,哪怕是亲族。这是他通过低微的举孝廉起家,最终达成“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的原因之一。曹操将夏侯惇捧上了高位,疑心也随之加大。

既然有疑心,就要进行试探和敲打。

公元216年5月,曹操成了魏王。按照制度,王就可以设置治下的文武大臣和太子,行政机构和皇帝一样,只是级别低一级。

于是,曹操将他麾下的所有文武官员都给予了魏王府文臣武将的封号,这些文臣武将食曹操的俸禄,唯独将夏侯惇留为“汉官”,即汉朝的官员。意味着曹操和夏侯惇向汉朝皇帝同殿称臣,也就是曹操和夏侯惇处于相同的地位,都同为汉官,同食汉朝俸禄。

夏侯惇岂能看不出曹操的用意?他立刻上书曹操,认为自己不接受这种“不臣之礼”。夏侯惇所谓的“不臣”,不是对汉朝皇帝汉献帝的“不臣”,而是对曹操的“不臣”

曹操看了夏侯惇的上书后会心一笑:“我向来听说,做臣子的贵在德。而臣子有两类,最好的臣子是君王的老师,排在第二位的是成为君王的朋友。我的魏王府太小,你夏侯惇做我的臣太委屈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侯惇心知肚明,坚持不做“汉官”而只要做“魏官”,终于,曹操给了夏侯惇一个前将军的名号。

经过这次事件,让夏侯惇看到了曹操对自己表面上的信任和隐藏的疑心,他一直要找机会弥补,以此打消曹操的怀疑。

公元219年10月,夏侯惇终于有了机会,他劝说曹操称帝:“当今天下都知道汉室气数已尽,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殿下戎马生涯三十余年,有大功德于天下,天下归心,应尽快应天顺民,不要犹豫。”

面对夏侯惇的表白,曹操心知肚明,他并不向夏侯惇隐瞒自己的理想,只是当下还不到时候,于是他意味深长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此后,曹操终于对夏侯惇释疑。夏侯惇一门得以荫蔽子孙,他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被封侯。曹操更将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

曹操死后,夏侯惇又被曹操的儿子曹丕封为大将军,终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