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4年,大清帝国内部正在面临着一场巨型的叛乱,后世称其为太平天国运动。

也就在那一年,一个19岁的英国翩翩少年作为大英帝国的公务员来到了中国,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54年时间之久,直到73岁那年才请病假离去。他的一生和这个没落的帝国连结,死后也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警探和先锋?如何评价赫德这个关键人物,成为了近代史的学术热点。但所有人都不愿意否认的事情,赫德他对清王朝的贡献是极大的,但这种贡献是否属于中国人民,还要另算一笔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德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他在来到中国后,迅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虽然作为一个翻译来说只要是能把汉语说好就可以了,但赫德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大量的学习中国文化,他凭借着这样的一身本事,迅速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从中搜集到了大量的情报。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赫德已经展现出了其极高的学习能力和情报搜集能力,他成功得受到了中英两国的青睐。他现在只差一个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的机会。

赫德的机会很快来临了,前任海关关税总司李泰国因为其骄纵跋扈而被清廷所反感,同时他本人也因为对清政府的厌恶而休假回家。于是他便指派赫德来接替自己去往北京述职。

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中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既然如此,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围绕中国的利益开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国,或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摘自赫德北上述职的日记

与李泰国不同,深谙中国文化的赫德对中国人的脾性十分了解,他知道中国人好面子,同时又对近代的国家体系几乎毫无了解,而这正是他的长处,所以他贴心的帮助清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海关管理制度,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一抹亮色。同时,在官场上和对外交流中,他会更多地站在清政府的角度去想问题,尽力去讨清廷的欢心,在为大英帝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不拂了大清的“面子”。

八面玲珑又有能力的赫德很快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而赫德也对清政府的重用投桃报李,努力的工作。他十分的勤劳,在现存的1861年到1908年4000多篇通令绝大部分都是他亲自撰写,同时为了敦促这些政令的落实情况,他天天跑总理衙门,每年都花费大量时间到各口岸巡查。同时他还竭力的帮助清廷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调解李鸿章和雇佣军首领戈登的矛盾、建设航运设施、统一全国邮政、支持幼童出国留学、倡导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组织参加万国博览会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对于清政府而言,最关键的还是这个:

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

在赫德的努力下,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凭借着这些稳定的收入和赫德背后大英帝国的黑影,清政府成功的镇压了国内的各种起义,为自己续命成功。

作为掌控海关的“财神爷”,赫德在清政府十分的受欢迎,同时赫德也认识到对于他自己而言,清政府已经和他绑定在了一起,只要清政府还在,他就能享受到无限的荣华富贵,所以他开始更加努力的为清政府工作。甚至会做一些似乎违背了他外国人“身份”的事情。

中法战争期间,他对于法国的侵略表示强烈愤慨。他写信给他的朋友金登干, 批评法国人的行为是“ 一连串恶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杀他希望“老天将给他们报应”, 并义正严词地说,“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佬,我也是要打的”。因此,中法战争期间,赫德是一个主战派,他曾对总理衙门的大臣们说:“如果你们有把握能一致决心战斗到底,我劝你们打,因为正义是在你们这边,而法国劳师远征是必会疲惫的。”

似乎赫德是一个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在接下来的中法谈判中,赫德通过自己的私人渠道拜访法国总理茹费理,说动茹费理通过赫德来进行谈判而把李鸿章等人晾在一旁。事实上赫德取得了中法之间进行谈判的谈判权。而在实际的谈判中,赫德劝说法国夺取更长远的特权和通商利益而非是驳清政府面子的“割地赔款”。

于是清政府签订了由赫德协调好的《中法新约》,履行了橡皮图章的职能。双方皆大欢喜,法国在谈判桌上独占了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从中国夺得商业特权和利益,首次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而清政府则觉得是只损失了一些无伤国体的奇怪的“权利”,并没有割地赔款。赫德用中国的国家利益做垫脚石,成功的拔高了自己在欧洲与中国的地位。

可以说,赫德为了维护清政府不遗余力,毕竟清政府给了他无数权力与荣华富贵,而他也乐于帮助清政府维护统治,他是清政府的好朋友。但是那些被赫德给洋货大开方便之门,被西方列强用成熟的工业体系来制造剪刀差掠夺财富的底层人民,那些普通老百姓,绝不会觉得和清政府的狗官厮混在一起的洋鬼子会是什么“好朋友”。

有一种说法认为,海关被抵押给了洋人,借由这样的证据称赫德实际上是在为英国人服务。尽管结论似是而非,但论据有误。

赫德管理期间,海关所得收入的支出占比中赔款、外债占海关税收总数的20%~ 30%,剩下的70%-80%都用在了洋务运动相关的富国强兵上。可以说,如果没有赫德所振兴的海关收入,清帝国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面临很严重的挫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借此机会组成联军再次侵犯中国,战争结束后,各国意图瓜分中国,当时的西方主流舆论认为,黄种人卑鄙狡诈,将会成为世界的祸害,只有彻底瓜分中国,才能避免“黄祸”的出现。而赫德对此表示了激烈的反对,他认为这样会激起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一旦中国人开始反抗,那么各国将难以再从中国获得利益,而其他国家则对赫德的想法嗤之以鼻,他们并不认为一群“暴民”可以威胁到他们的在华利益。

而赫德却不这么认为,他在信函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危及世界未来”这几个字无疑将引起哄堂大笑,好吧,让他们去笑吧,但愿他们会一直笑下去,两千万或两千万以上武装起来的、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而又被爱国(即使是被误解了)动机所激励的团民,将使外国人不可能再在中国住下去,将从外国人那里收回外国人从中国拿去的一切,将额外加价的报复旧日的怨恨,将把中国的国旗和中国的武器带到许许多多现在连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去。
五十年以后,就将有千百万团民排成密集队形,穿戴全副盔甲,听候中国政府的号召,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存在下去,它将鼓励(而这样鼓励是很对的)支持并发展这个中华民族运动;这个运动对世界其余各国将是不祥之兆,但是中国有权这样做,中国将贯彻她的民族计划.............

当然,最后瓜分中国的计划在中国人民激烈的抵抗之中瓦解了,但是不得不说赫德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

但终其一生,赫德并不是一个无私的国际主义者,他依然是大英帝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他确实有很多举措帮助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措施的背后仍然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这与他成为清政府的好朋友并没有任何冲突,因为清政府作为一个无能的主体,它的存在便是为大英帝国谋利益。

中国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曾经问过赫德:“你到底是帮中国还是帮英国?”赫德答:“我谁都不偏袒,就像骑马一样,只有坐中间才能坐得住。”郭嵩焘继续追问:“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国人也。”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尽其殊荣

但是在北京为他开的追悼会上,并没有多少人来祭奠他。

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赫德为之效力近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灭亡。

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