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没有帝王之相,也没有帝王之气,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纯粹是因为朱元璋的偏心所致。

他一点也不适合当皇帝,可朱元璋就偏偏因为对朱标以及对他的一点偏爱,从而让他当了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允炆最后之所以会是如此凄凉的结局,也可以说朱元璋才是那个始作俑者,不过一半以上的责任仍在朱允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当一个稳稳当当的皇帝,朱元璋生前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可是,朱元璋仍然还是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或者说他没想到朱允炆竟然这么废。

政治方面,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又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将皇权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军事方面,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也都是精兵,虽然悍将已经几乎没了,可是数十万精兵又不是数十万头猪。

然而,朱允炆虽然占据了绝对优势,可到头来却还是彻彻底底地输给了朱棣。

为什么?

那就是因为朱允炆这个人从头到尾,他就不适合当皇帝。

朱允炆一则没有主见,事事尽听他人之言,还缺乏决断力。

朱允炆的这个缺点可以说非常明显。

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会失去皇位,是因为削藩之事,而他之所以会削藩就是因为他没有主见。

他但凡有一点主见,或者但凡有一点脑子,他就不会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猝然发起削藩之事。

让他削藩的黄子澄和齐泰二人,齐泰还算有一些本事,黄子澄就纯粹是一个贪功冒进的无能之辈了。

黄子澄此人多数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又是一个贪权之人,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忽悠朱允炆削藩。

他就是想要表现,他就是想要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子澄和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其实是一类人,都只会说大话,但不会干实事,更不会干大事。

偏偏朱允炆又极其信任黄子澄,

朱允炆问黄子澄,诸藩王拥兵自重,多有不臣之心,如之奈何?

黄子澄怎么说?

这老小子侃侃而谈,藩王手上那几个兵,也就够他们自保而已,他们谁敢乱动,那就挥师而攻,谁也挡不住!

朱允炆信了,于是输了。

反正对于黄子澄,朱允炆已经到了黄子澄怎么说,他就怎么信的地步。

黄子澄这个人的能力,还用说吗?张嘴开炮就无敌。

朱允炆二则过于妇人之仁,或者说假仁假义。

倘若不是朱允炆妇人之仁,朱棣就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可是,他偏偏来了一句别让我担上杀叔叔的骂名。

这就是我之所以说他假仁假义的原因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前,湘王朱柏就已经自焚而亡了。

从朱柏自焚的那一刻开始,朱允炆就已经担上逼死叔叔或者杀死叔叔这个罪名了。

朱允炆最后赢了还好,他一旦输了的话,那他在史书上的骂名就更抹不掉了。

朱棣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死里逃生,既可以说是他福大命大,也可以说是朱允炆一次又一次地妇人之仁。

但凡他能不那么假仁假义,朱棣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朱允炆三则不会识人用人。

任何一个帝王,他一旦不会识人用人,那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将会是一场灾难。

哪怕是太平盛世之君,这样的帝王也能拖垮这个太平盛世。

倘若是临乱之世,那这样的帝王就必然会让乱世提前降临。

朱元璋如果不会识人用人,他一个落魄乞丐能够打败所有人当上皇帝?

朱棣如果不会识人用人,他能够凭借区区几万人就能打败朱允炆?

识人用人,可以说是帝王之术当中最至关重要的一术。

可惜,朱允炆不会。

他但凡懂一点识人用人,他就不会那么重用黄子澄,哪怕重用齐泰高于黄子澄,他最后可能都不会失败。

他但凡懂一点识人用人,他就会临阵换帅,好好一个耿炳文不用,却去用一个半桶水都没有的李景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炳文虽然善守不善攻,可是以当时的局势来说,耿炳文只要帮朱允炆守住了防线,那么朱棣就必败无疑。

何也?朱允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朱棣呢?也就拥有一个封地而已,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力物力,朱棣和朱允炆都没有可比性。

只要耿炳文守住了防线,那么朱棣就会被活活拖垮,朱棣根本就耗不起。

朱棣为什么不打别的地方,就要一直往应天府打?他就是知道自己耗不起,只能直趋帝驾所在之地。

只要一口气拿下了朱允炆,朱棣就能赢。

只可惜,朱允炆又听了无能文人黄子澄的书生之见,用一个和他一样的废物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方有后来之败。

虽然朱允炆的结局挺凄凉,但这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