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梦晗

导语:新学期将至,大批新教师也将进入大学就职。大学需要给新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些什么支持?早稻田大学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11月上旬,我在纽约朋友的公寓里接到了早稻田大学的教师录取通知,终于结束了为期半年每周一次讲座、会议或者面试的生活。

当天下午,我去参加了在迈阿密举办的年度公共政策研究会议。那天,在会议上遇到其他研究者,我的心态不再像一个希望找一份工作的博士生,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而是可以静下心来听别人的研究,挖掘潜在的研究合作者,以及开始思考接下来3至5年的研究计划。

申请科研经费——学校比新教师还着急

新东家早稻田大学比我还着急,一上来就督促我开始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虽然我2016年4月1日才会正式入职,学校却早早通知我们这批新教师,让我们参加日本申请研究科研经费的会议。

行政人员发下来一本厚厚的书,向我们讲解了教师在不同时期如何申请科研经费。

到了4月1日那天,我们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申请校内基金。工作手册上面写的是“鼓励”我们申请此项经费,行政人员不断地催促我们交申请书初稿,听其他教授说,其实这是一项必须申请的科研经费,而且申请以后经费一定会给我们。

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主动、积极申请科研经费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个大的任务则是申请日本政府的一个“若手”(日语,即指青年)科研经费,这是专门给入职第一年的助理教授准备的。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其他教授与行政人员也一路帮助我们。首先,行政人员会帮我们检查申请书的所有细节,会给我们提供关于申请经费的相关内容具体怎么填写的建议。

他们的敬业精神真是让人佩服,我们就算周五晚上发给他们,他们也会在周六或周日把我们的申请书重新检查并且给出意见。

此外,其他教授也会帮我们检查研究计划,并且给出很好的修改建议。

为什么学校如此重视我们申请科研经费的事情呢?我想,里面有两点原因。

首先,在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你必须清楚地呈现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鼓励我们写出接下来几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对于很多学科来说,没有经费,根本无法独立地开展研究,所以能够拿到属于自己的科研经费就是我们学术独立的第一步。

开学第一天,学校的相应学科的教授也会检查我们的研究计划,并且告诉我们学校有谁在做类似的研究,鼓励我们互相合作。

而在第二年开学的第一天,这些教授则要检查我们的研究进度。

学院并没有给我们下达科研硬指标或施加其他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有自尊心的年轻助理教授,每次想到明年要被老教授们检查研究进度,也不由觉得“压力山大”。

当然,更大的压力则在申请了经费后需要写研究进展报告;还有在聘期结束以后,重新找工作时,那时又要再一次审核你的研究工作是否成功。

新教师的一年教学“豁免期”

在日本大学里,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压力非常大。就算在科研型大学,一位教师一个学期也要至少上3门课程(9小时)。

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一个小时的授课相当于需要9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所以,除了上课以外,备课与批改作业的时间一周就要高达80个小时,年轻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开展研究工作。

而在我们学院,为了确保新教师可以迅速开展自己的研究,学院第一年对我们没有教学要求。

在第二年,学院才会鼓励我们接受教学工作的邀请,一般来说也只需要教一到两门课。

早稻田的“国际化”

我们学院是早稻田的高等研究院,每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全世界招十个博士作为助理教授。

平均每年有800~1000个博士申请这个职位。就比例而言,申请难度不亚于当年申请最好学校的本科或者博士。

就难度而言,竞争者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或者已经有好几年积累的博士后,甚至有很多是在其他学校工作过好几年的助理教授。

每个学科最多只录取一个人。就社会科学领域来说,我们学院招了我(教育经济学)、一位纽约大学毕业的政治学博士(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两年)与一位德国大学毕业的法律博士。

说实话,一般情况下,日本大学招聘教职人员,非常讲究科研的“门户”关系。

而且对于大部分日本学校来说,他们虽然有国际化的压力,需要招聘能用英文授课的教授,但是因为每个教授的课业与行政业务繁重(需要招生、招聘、评选科研人员),这些工作都需要会说日语的人,或者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来承担。

所以理所当然地,他们更加愿意招聘从美国或欧洲留学回来的日本人。有些需要昂贵的研究经费与强大的科学团队的学科(比如说生物、化学、工程等)需要很多成本,年轻的助理教授来了日本,需要快速地开展自己的研究,需要申请大笔经费,招兵买马。

所以对于很多大学来说,更合适的一条路也许是招聘日本本土毕业的博士,他们与以前的研究室可以继续保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开展自己的新项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年。

何况,大学也会怀疑一个别国的人的工作稳定性,比如是否需要担心家庭,是否需要回祖国发展,能不能在学校一直勤恳地工作。

所以,虽然很多年来政府一直要求大学走国际化道路,但是最后硕果并不多。

当然,我非常理解他们的矛盾与压力,但是如果日本在过去二十年出国留学人数非常少的情况下,继续长期不招外国教授,也是一种退步。

在很多新兴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等)上,日本比起美国与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了。

而这些退步也能体现在世界排名的各个指标上,就国际论文的引用率而言,东京大学已经比不过坚持招聘国际精英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了。

因此,我们学院在日本能够每年坚持招聘具有国际背景的研究者非常难得,也非常重要。

但是国际化并不能止于招聘,而应贯穿于研究与教学支持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学院给了我们大量的研究自由,又给了我们基本的经费支持,并鼓励我们申请额外的科研经费。

其次,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繁重,对于国际研究者来说,真正能够让你在另外一个国家重新找到工作的,不是教学水平,而是你的研究。一方面,学院是为了出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这样做也是切合教职人员的长期发展需要。

再次,我们完全没有行政任务,对于一般的教授来说,这些行政任务本身就要占去一周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此外还要不断进行科研经费的申请与报销,这一系列工作都由学院的专职行政人员负责。

当然,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不会日语还是有很多麻烦的。整个学院就我一个人不会日语(其他人都有日语背景)。

于是,大家在开会与发邮件的时候坚持同时使用日语和英文(据说在香港科技大学,行政事务开会只使用英文),这样做听起来似乎简单,其实工作量非常大。从在学校如何运用电脑(十几页的小册子)到如何运用科研经费(100页的册子),所有文件全部都要翻译成英文。开会时我们也使用英文作为研究者的官方语言。

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大学中国际化做得最好的一所,在中国人心中,它也是除了东京大学之外知名度最高的学校。

大家有的时候会说,早稻田就是名声在外而已,其实同样好或者更好的学校还有很多,包括庆应义塾大学、一桥大学、京都大学等。

这些大学我都去面试过,也考虑过。而我在早稻田开始工作以后,才更加理解,国际化并不是在招生上随便提升招收国际学生的比例,或者在网上喊口号说说自己有多么国际化,而是把国际化的追求影响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它从招生、招聘,到教学、研究,都要落在实处。

不但让学生和老师能够懂得最基本的日英翻译,而且要让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与国际接轨,一方面是认同其他国家的培养方式,另外一方面是把学生与老师培养出来以后,其他发达国家也能认同早稻田的培养方式。

因此,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一个条件这么好的地方,开始我的第一份教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