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启功》,让我们对启功完美的一生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电影结束,不少观影者已是泪满盈眶,深为启功的家国情怀而感动。启功平时事无巨细,从小事做起,树立了师者的光辉形象,一生对书法做了最好的诠释。举办研讨班,就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让广大的书法人受到了生动的教育,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启功受人尊敬,令人钦佩,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为人,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其次是隽永洒脱的法书,还有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

我想,今天如果启功参加兰亭奖,评委一致会评他金奖的。但我想启功若在世,对“兰亭奖”也会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启功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师,大师要做到技法、人品、学养三方面卓尔不群,高度融通,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也就不难解释,今年的“兰亭奖”评委评不出金奖,因为还找不出这三方面都出类拔萃者。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今的书法教育存在一些纰漏,为师者往往过度地强调了技法,而忽视了对弟子学养、为人的教育,或者说,为师的自己本身就是这样,一味地要获奖,走穴挣钱,太现实,太重视眼前利益了。书法要有长远发展的观念,在进这个门时,就应对习书者文化、人品进行教育,与技法一同铺开前进,培训全面发展,具有全方位素质的书法人才。只看重技法者,当人书俱老,却发现某些方面的不足,老大也只能徒伤悲,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再说,王羲之写《兰亭序》,他的这件作品就不是为了获奖而写的,如果为了获奖,《兰亭序》成不了千古的绝唱,成不了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流高士举行风雅集会。大家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玩得不亦乐乎,王羲之有感而发,随即写出了《兰亭序》。单从文章来说,就是一篇美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雅集的乐趣,感叹世事无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从作品内容可见王羲之时喜时悲,书法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后人苏子说“无意于佳乃佳”,可谓一语中的。《兰亭序》参加“兰亭奖”,一定会得金奖!“兰亭奖”金奖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是能传世的经典作品。

可见,人生的目的,往往是无意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花不开。目的性太强,对有些目标来说,是好事,对有些目标不一定有益。比如说书法,肯定是有勤奋的因素,但悟性也是要有的。有的人从切入书法的那一天起,想的就是成名,赚大钱,沉迷于此,经营于此,结果不要我说,大家也懂。即使是现在占了点便宜,最终也会被历史所遗忘。书法需要内心沉静,沉下心来,一头扎进去,才能出好作品。那种想通过获得“兰亭奖”大捞一把的人,纸上的作品,看去都是铜臭味,想入展也难,评委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所以,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绝对。我们学书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应以这样的目的去对待,我相信不会出不了好作品。

今天,还有人为了写字而写字,虽说要润笔费也很正常,对艺术家劳动付了报酬,对艺术家是一种尊重,无可厚非,艺术家也要生活,每天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有些艺术家走入极端,没有钱提不起兴趣,没有钱不写。长此以往,一枝笔浸透在钱堆里,哪里还能写出隽永的作品。古代的书法家,传世的作品大多也只有数件而已。大浪淘沙,似乎风光一时的作品,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沦为“大路货”,不可能突显而出,最终让世人遗忘了。“兰亭奖”的作品,更应是平时的积累,更应是平时随意而为的佳作。听说有些社会团体为“兰亭奖”备战,进行突击培训,我想这是违背艺术客观规律的。积累靠的是平时,哪有短短的时间获得根本性改变的道理呢?有的人提早半年或一年进行创作,一个内容题材的作品写了上百件。有的则是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百张,挑出好的,一小块一小块拼接,粘贴在一起,并不是在一个时间内连续完成。种种形式主义,看多了,必然会产生厌恶之感,入不了展,再正常不过了,那还谈什么金奖呢。古人的书法,一切任由自然,是自我情感与人文情怀的表达。书法是极具人文的艺术种类,过度的形式主义,失去了书法的本真,并不能很好的传承传统书法经典,当然是会落选的。

十九大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相信趁着十九大的东风,在不远的将来“兰亭奖”金奖作品一定会横空出世的。(支荣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支荣慧,书法家、文化学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并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等。(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