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固镇大河南村位于张店东北部,旧时先属长山县,后隶新城(桓台)县。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先有谭、谢二姓,后有崔、顾、邢等姓氏相继迁来立村。因该村地处沙河之南岸,故名河南庄,今称大河南村;村中居民以邢氏居多。

万章墓

万章墓位于张店东北8公里处,坐落于铁山西南、卫(固)湖(田)公路西侧, 雄踞高地,北临斜川,距大河南村约2公里。墓封土高15米,直径约 120米,四周为沙土地质,系一座海拔102.8米高的土丘。当地人称万子冢,俗名棉花山。传说,在元朝以前,万章冢周围苍松翠柏,景色秀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章墓

清嘉庆六年辛酉(1801)重修《长山县志》记载:“战国先贤万章墓,在卫固镇西南六里,在万城(盛)庄西北三里,其墓甚大。国朝(清朝)初年,有山贼劫矿,刨土至槨(guō),土虽合而成坎。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孙衍培土勒碑。”又记:“万章冢,一在滕州,一在邹县西南十里,一在本县,向收入《新城县志》中,误。”《齐乘》一书也有“万章,滕州南万村有墓” 的记载。

据查,长山县知县孙衍,字宰之,号醒碞(岩,yán),系浙江嘉善人,康熙五十四年至雍正元年(1715— 1723)在任。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新城 县志》记载:“万子冢在曹村东山中,相传为万章墓,高如丘阜。”又载:“先贤万子,名章,齐人,孟子弟子。宋景祐(1034—1038)中立孟庙,以万章配享。政和五年(1115)封博兴伯,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孔子庙庭。”并且还进一步作解释说:“按,万子墓,在邑东南曹村东山中,而长山(县)志亦载之,盖新城(县)地, 本长山所分,旧属长山,分县后则属新城矣。前志未载,今补。”

万章系古齐国人,姓万名章,是亚圣孟轲的大弟子和得意门生。传说,今桓台县周家乡万家村就是他的故里。他曾经跟随孟子去游说齐宣王。当时,各国互相攻伐,合纵连横,都在讲究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而孟轲却致力于宣扬“唐虞三代之德”,所讲述的内容不符合各国统治者的口味。于是,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的第五篇即“万章”篇。

传说,万章曾在花山之上读书,曾在铁山一带讲学,传播文化之功业,深受当地文人欢迎。死于本地后,众弟子特意为其修墓建冢,隆重埋葬。据旧志记载,清朝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1783—1787)间,时任新城县知县刘大绅,得知“(县)治东南,花(山)、铁(山)两山间有前贤万章墓,岁久荒圮(pǐ),单骑往返百余里,访得其处,为封土立石(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万章冢南面确实遗有石碑,上刻“山镌先贤万璋之墓”等文字。被人推倒跌断后,又被卫固镇西尹村一曹姓农民运走,做了院门基石。

1984年6月28日,万章墓被认定为汉代墓葬,并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话传说关于万章墓的形成,是“二郎担山赶太阳”留下的遗迹。虽然故事荒诞,但编造得却颇为生动:在远古时期,天空有十个太阳,炙烤得田地龟裂,禾苗生烟,民不聊生。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应当是杨戬 [jiǎn])前去处置此事,让他把多余的太阳赶跑。二郎神遂担山逐日,前端挑着隽家山(又称马公山),后端挑着蟠龙山(今称傅家山),由东向西奋然直追。当进入卫固地界时,日将西坠。他跑得也确实累了,便卸下担子小憩,顺便把鞋子脱下,将灌在鞋筒里的渣土磕倒出来,于是便堆成了一座小土丘,即万章冢。等到二郎神重新抓扁担时,却因为两座山太重,早已沉入地下大半截,再也无法挑起来了。

在旧社会,人们普遍蔑视妇女,由此借物喻事说:当年二郎神担山逐日时,肩上搁的不是扁担,而是用了一根苘秆(或说是一根新鲜嫩绿的高粱秆)。当其进入卫固地界时,遇见一群妇女嬉戏。其中有一位快言快语、多嘴多舌的妇人,见状而惊疑,并且开口嬉笑曰:“区区一根细秆,岂能撑得住偌大的巨石,还不得把它压折……”话语刚出,细秆应声而断,两块巨石便跌落尘埃,形成了现今的隽家山和傅家山。二郎神既惋惜又愤慨,气喘吁吁地骂道:“真乃是老婆嘴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哀叹之后,无可奈何地一屁股蹲在地上。因鞋子里面的土太多,顺便磕倒出了一座万子冢。

孝子李三畏

大河南村南的大道旁,曾有一座节孝碑,是孝子李三畏为其继母所立。碑体正面镌“苦节冰霜”四字,上面二龙盘绕的碑帽正中镶有“圣旨”二字;石碑两侧,阳刻二十四孝图,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下面用一块长六尺、高三尺的巨石作为碑座,两侧刻有唐代人物秦叔宝、尉迟恭的坐像。二人各持鞭、锏,形象威猛。凡过路之人,无不驻足观望,既赞叹这座石碑的工艺精细,也更钦佩李三畏孝敬继母的故事。

李三畏,字翼铭,大河南村人,明朝万历丙午(1594)举人。相传,幼年家贫。五岁时,嫡母病故,父亲又续弦张氏。张氏视三畏如同己出。数年后,张氏虽然连生二子,但并未因有亲子而疏远继子。邻里皆道其贤。三畏九岁时,跟本村私塾先生邢介普学习。因其天资聪慧,深得先生喜爱。

后三畏父亲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一日,他把三畏和张氏叫到病床前,拉着张氏的手,指指三畏,又指自己的心口,欲言无声。张氏说道:“你的心思我明白了,你是对三畏放心不下。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不能让三畏掉在地下。你放心吧,我一定把他培育成人……”

由于家道贫寒,三畏父亲去世后,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继母张氏的肩上。田地要靠亲友帮助耕种。张氏还经常给有钱人家纺线织布,挣点钱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供三畏上学。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张氏为不耽误三畏的学业,每当三畏中午放学归来,总是热汤热饭让三畏先吃。待三畏上学之后,她才与两个小儿子吃。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三畏感觉费解,于是心想:“莫非继母和弟弟们瞒着我做好吃的?”遂心生一计。

一天中午,三畏吃过午饭后准备上学,走出老远后,又返回家中借口需要拿东西。正巧碰上继母和两个小弟,守着一垫子糠菜团子用清水冲着吃。三畏豁然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悔不该以小人之心猜度母亲。他心中一阵酸痛,不觉潸然泪下,哭着跪在母亲面前,自悔不该怀疑母亲对自己不好。表示从此不再上学,坚持要种地养家,孝敬母亲,抚养幼弟。母亲拉起三畏,说:“我已在你的父亲面前,发誓把你抚养成人。你若辍学,让我百年之后,怎么有脸见你父亲?你若不再读书,就是不孝。我年老之后,还须靠你孝敬,两个弟弟还要靠你扶持帮助。”

自此,三畏学习更加勤奋,学业大有长进。为了母亲和弟弟吃得好一点,三畏拿定主意中午不回家吃饭。为了让母亲放心,撒谎说中午帮助先生做事,先生留他吃饭。每当中午与同学们一块放学后,自己就到村东的沙河滩上,把细沙抹平,用树枝一遍 又一遍练习写字。等到午后再去上学,每次都比同学到得早,并帮助先生做些零杂活。

三畏的行动引起了介普先生的关注。先生心想:莫非是继母对其不好?一天中午放学后,先生决定跟随在学生后面,悄悄观察三畏的行踪。他看到三畏并不回家,而是到沙河滩上学习。先生便问三畏为何不回家吃饭,三畏把实情告诉了先生。先生听了深为感动,心想:天下如此母子情份实在难找,真是感天地、泣鬼神啊。

在旧时代,学生上学,都要交纳一定的钱物给先生。给先生的工资称作束脩。并且还要学生家长们轮流给他送饭吃。先生先把三畏的束脩免了,又邀请了几位学生家长,讲述了三畏家母贤子孝的事,并再三强调说:“三畏天资聪明,将来必成大器。恳请大家在送饭时多放块窝头或饼子,周济三畏,让其好好读书。”大家对三位母子深表同情,都遵照先生的请求去做。三畏母子对先生和乡亲们的帮助,更是感激不尽。

后来,三畏当上了河北省成安县(今属邯郸市)知县。上任后清廉爱民,造福一方,深受黎民百姓的拥护,多次受到知府褒扬。后来,三畏将母亲接到任上奉养,又帮助两个弟弟成家。继母过世之后,三畏上奏朝廷,旌表其继母守节教子之功德,奉旨竖了节孝碑。李三畏卒后,县府也为其修建了专祠。

叫姐夫为哥的传说

在卫固和四宝山一带的农村中,姑的丈夫称呼姑父,姨的丈夫称呼姨夫,但姐姐的丈夫大都不称呼姐夫,而是称张哥或李哥等。这一风俗据说与万章神灵不无关系。

传说,若干年前,该地区的百姓如果遇到红(婚)、白(丧)公事,需要租借杯、盘、 碟、匙(俗称窑货)之类的大量餐具时,可事先于傍晚到万章冢前焚香叩头,说明情由;次日凌晨即可借取。用完即还,再借不难。然而,由于有个别人家不守信用,万章神显灵,不再允许对外出借餐具。

餐具无处讨借,总有诸多不便。于是达成协议:要么十个不同的姓氏,连坐担保;要么有十个儿子的农户,父债子还。这样才可以放心地出借。早年人烟稀少,村落萧条,凑全十个姓氏很不容易。据说某村因为十缺一,拖了一位无姓无名的牧羊羊倌冒充杨氏,骗局最终被识破。另有一家农户,只有九个儿子、一个闺女,于是把女婿拖来凑数。岂料,年纪最幼的小弟弟因失口叫了声“姐夫”,暴露了真相。万子神认为:周围的百姓屡屡造假欺诈,缺乏诚意,不足以信赖。百姓们也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从此以后,凡姐夫、妹夫一律称哥、称弟,约定俗成。(罗光洲 李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自 市政协著《淄博记忆乡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