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豫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下,摆摊成了一个时髦的热词。不管是白领小资还是乡野村夫,都嚷嚷着要去摆摊,美其名曰体验生活,一脸傲娇地说要为经济复苏做贡献。其实,摆摊这种事儿,二十多年前我就体验过,那份苦累与艰辛,让我至今还难以忘却。

不懂供给侧也没有某多多的年代

西瓜熟了最愁卖

儿时,还没有听说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个热词,也没有发达的网络销售体系,淳朴的乡亲们只看到了今年别人家的西瓜卖了好价钱,明年就会一窝蜂地跟着种,我家也不例外。

家里那几亩地的西瓜能从春天侍弄到深秋,我那须发皆白的太爷爷除了冬天,几乎天天吃喝拉撒都在瓜田地头的瓜庵里。

育苗、打岔、压头、理秧,一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直到成熟的西瓜装上车,他的使命才暂时得以告一段落。

剩下卖瓜的事情,那是我老爹的差事,暑假在家的我也须跟着打下手。

卖瓜,得要两个人一起才行。

老家人卖瓜习惯去城里,虽然舞阳舞钢分治好多年,城早已不是我们的城了,但那地方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繁华之地。

村子距舞阳地界咫尺之遥,到县城也不过十来里地,按说到那里卖瓜是最便捷不过了。但是,除了拉架子车的,小拖和摩托三轮都不敢去。

别问为啥,豫L一看到豫D的车进了城,总有一万个理由找你的歪,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外埠车辆禁止入城,再不然就是说乱停乱放有损市容。

抛撒几个瓜出去通融下倒是小事,连瓜带车给你扣了那才叫无可奈何!

紧邻的舞阳县城不能去,只能去舞钢城区了,可舞钢城区建在陡峭的山顶上,人拉的架子车上不去,拖拉机爬陡坡时候也得站个人在车头的最前端压着。

于是,在西瓜季经常可以看到满地的西瓜顺着山坡骨骨碌碌往下滚——那多是从爬坡的车辆里滚落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如此,还是好多像我们这样的瓜农,冒着危险去爬坡,不然满地的西瓜怎么办呢?

卖瓜也不是件随便的事情

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西瓜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卖出去的,也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什么的,作为资深瓜农的父亲更是深谙此道。

早晨卖西瓜,就得把车摊摆在菜场附近,这个时候买菜的人最多,顺手也买个西瓜回去。

半晌儿卖瓜就得到到大马路两边的法桐树下,走过路过肥美沙瓤的大西瓜不能错过,只要有行人路过,总有卖出去的可能。

至于说傍晚,小区门口则是不二之选,下班回家的人顺手牵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在城里卖瓜,最让人郁闷的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城管。

这里不能摆摊、那里不能停放,三番五次过来收取管理费,让人头疼不已。

至于另外一个,就是一些矫情的顾客了。

买几个瓜也就罢了,有时候买一个瓜也要跑几站路爬几层楼跟他一起送到家里去。

卖瓜时候,我最厌烦的就是这个事儿,父亲要看摊、要称瓜,我就得跑老远跟人把瓜给他送回去。最郁闷的是在和他一起送瓜的路上还会中间停顿几次,要等他把馒头面条都买齐了,才慢慢吐吐地回家去。

麦子里掺土坷垃

就为多吃两口瓜?

不值当啊!

城里卖瓜不易,受人掂怼,到了乡下会好一些么?至少都是农民,农民该体谅农民的难处吧?

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城里卖瓜是现拔现,一手交瓜一手交钱,到了农村就是粮食换瓜了。

西瓜成熟时节适逢刚收了新麦,家家户户的粮囤都是满满的,也只有这时候的农民才会舍得用自家囤里的粮食换几个西瓜消消暑。

西瓜折现、小麦折现,然后再计算一斤西瓜需要多少小麦,在那个没有计算器的时代,口算有时还真转不弯弯来,于是我就跍蹲到地上,用树枝在地上列着算式现场计算。

折现计算够麻烦,等到折算实物的时候更麻烦。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他挑好西瓜称完重,你就拎着口袋拎着秤跟他一起到家里,直接从粮囤里称粮。

这就是为啥卖瓜非得两个人的原因了,两个人两杆秤,一人守摊一人跟着去家里称粮。

也有直接背着粮食来换瓜的,粮食是既定的,但西瓜刚好等价的却不多,再说了,别人挑好的西瓜你总不能切一半下来吧。

至于他说这三两斤小麦的事儿搁不值当我再跑一趟,等下回再给你吧,你也就是听他说说而已。下回复下回,下回何其多,而且是每次都要短你几斤小麦来。

缺斤少两不可避免,按照父亲的话说都是自家地里的土产,多点少点没关系,但村民们有些近乎恶作剧的行为就令人愤慨了。

父亲卖瓜实在,每次到别的村头只要看到有三五个人在树底下坐着,总是二话不说直接就切开个西瓜给人尝,买不买都可以过来吃一块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有免费的西瓜吃,凑过来的人越来越多,先来的吃了几块,后到的就嚷嚷着要求再切开一个,最终的最终往往是一些人吃的肚儿溜圆,说回家去拿粮食,直到西瓜卖完也没见他们再出来过。

白吃几个西瓜算不了什么,拿些连土带糠的麦秕子也可以理解,但是在最后西瓜卖完腾倒小麦的时候,总能在麦子中扒拉出几块坷垃砖头来,那多半是一些村民趁着人多手乱混进在麦子中的。

“我日它嘚,瓜价钱贱也就算了,卖个瓜也受人这般挤兑,明年说啥也不种了!”牢骚归牢骚,翌年西瓜该种还是照样种,碰运气,是瓜农唯一的无可奈何的选择,至少说比同样种粮食要划算一些,无非就是花的力气多些罢了。

离开故乡二十年了,家里也早已不种西瓜,但昔年种瓜卖瓜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如今,尽管全民摆摊之风来势汹汹,我却丝毫没有丁点兴趣,吃瓜群众只晓得西瓜好吃,背后“摆摊”的艰辛与无奈又有谁人能体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延召| 撰文

王小米|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