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中,为了抵抗日军侵略者,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仅相对落后,而且样式堪称五花八门,呈现出一种“万国造”的景象。那么,曾经出现在抗日战争中的,都有哪些枪械呢?我们简单来盘点一下:

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毛瑟1896。俗称“盒子炮”、“驳壳枪”。这款手枪由德国毛瑟兵试制车间总管费德勒兄弟三人共同研制,毛瑟工厂于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于1896年开始正式生产,故也称毛瑟1896。这款枪从1896年至1939年共生产了百万余支,据统计约有一半卖到了中国。此外,中国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兵工厂也曾仿造生产。

2、勃朗宁M1900。这款手枪是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早期大规模生产的第一种约翰·勃朗宁自动手枪,由于这款手枪构造相对简单,容易仿制生产,因而在上世纪20、30年代曾大量进口、仿造,从而成为了中国军队中保有量仅次于“盒子炮”的手枪,主要有六寸和八寸两种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自史密斯·韦森自1908年推出第一支左轮手枪型号之后,曾推出过多种型号,且配有不同口径的枪管。其中31型警用手枪,曾由中央修械所(第44兵工厂)大量仿造。

4、柯尔特M1911/M1911A1。该型手枪原设计者为约翰·勃朗宁,初期型号为M1911,后经1922年至23年进行部分改良,定型为M1911A1型。珍珠港事件之后,这两款手枪开始由美国运往中国,主要用于装备驻印军,反攻缅甸的远征军,以及中美合作所下属的忠义救国军。

5、南部十四式手枪。俗称“王八盒子”,这款手枪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麟次郎以南部陆式手枪作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手枪。作为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制式手枪,中国军队虽然缴获了不少南部十四式,但正规部队直接使用的相对较少,除了少量地供侦察人员在便衣侦察中使用外,抗日游击队和地方抗日武装使用量较大。

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国产毛瑟1888式。俗称“汉阳造”。该枪的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后来,汉阳兵工厂对此枪予以了仿造,从1895年至1944年,共生产了百万以上“汉阳造”,这也是我国近代量产最大的枪支型号。

2、浙铁造77式步枪。该枪的原型是比利时于1930年推出的FN1930步枪,中国从1935年至1939年进口了约15.5万支。抗战爆发之后,由于浙赣铁路在南昌会战中被切断,浙江在无法通过大后方获得物资补充的情况下,“浙铁”奉命对该枪进行仿制,并从193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前后共生产5万支左右,大部分装备于浙江本地自卫团。

3、辽十三年式。该枪由东三省兵工厂,结合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和日式三八步枪,自己研发的一种步枪,其中枪机为三八式,撞针弹簧在撞针之中,保险则用毛瑟的转钮。此枪总体性能良好,先后共生产了约14万支,主要用于装备东北军。

4、中正式步骑枪。该枪的原型是毛瑟1924式步枪,1934年国民政府从德国毛瑟厂订购了一万支毛瑟1924式步枪,后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由巩县兵工厂开始仿制,故最初定名为“二四式”,后因委员长曾先后两次到厂视察,并提出改进意见,最终被定名为“中正式”。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莫辛纳甘1891式。俗称“水连珠”。该枪进入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彼时相当数量的“水连珠”被遗留在了战场上。1920年、1923年、1924年,北洋政府曾三次进口此枪,累计9万余支。后来,苏联根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1937年至1941年也曾提供“水连珠”约5万支。

6、春田M1903式。M1903步枪是春田兵工厂在毛瑟兵工厂的特许下研制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仿自德国M1898,可以算是以毛瑟步枪为基础的变型枪。二战期间,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曾得到广泛使用。由于该枪外形、长短均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相似,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

7、M1卡宾枪。M1卡宾枪是美国陆军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种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乃是二战时期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该枪曾被装备于“中美合作所”下的敌后忠义救国军和美械整编师中的非一线战斗人员。

冲锋枪

1、MP-18冲锋枪。德式MP18型9毫米冲锋枪(白格门手提冲锋枪)及其改进型和仿制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机关”,因其枪筒外部的多孔式散热套而得名。大约1923年开始,上海兵工厂开始对该枪进行仿制,此后沈阳、大沽、巩县、汉阳等厂亦先后生产,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和修械所都一窝蜂似的生产此枪。

2、汤姆逊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由于开枪时发出嗒嗒嗒的声音,类似于打字机,因而又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此外还有压死驴冲锋枪、手提机枪、冲锋机关枪等称呼。从1923年开始,广东、山西、四川等兵工厂开始仿制汤姆逊,主要用于装备川军和晋绥军。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也开始向我国提供该枪,主要用于装备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

轻机枪

1、ZB-26轻机枪。该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上世纪20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该枪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之外,还曾大量出口,中国大约同时期开始购买和仿制,1927年大沽兵工厂首先制出捷克式七九轻机枪,后几乎所有兵工厂都开始制造,很快便成为了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军队中步兵班排的绝对的火力支柱。

2、川造启拉利KE-7轻机枪。启拉利轻机枪,由瑞士枪械设计师启拉利和恩德共同设计,SIG公司提供各种口径改型。1928年~1939年间,中国国民政府曾向瑞士政府购买了3025挺,一度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轻机枪。1934年,四川军阀刘湘控制下的华兴机械厂开始仿制启拉利,提供给川军。到1939年停产时,一共生产了6000余除了刘湘购买仿造过这款武器,粤军也曾经购买过200挺,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经在抗战爆发前购买了3000挺。

3、勃然式轻机枪。7.92mm勃然式轻机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国在加拿大专门为中国制造的一种轻机枪,此枪是在MKⅡ式布伦轻机枪的基础上略加改良而成,口径为7.92mm,随之机枪的部分机件也作了相应的改进。到抗战结束时,一共有近两万挺勃然轻机枪经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送往中国,主要配发给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

4、勃朗宁FM30轻机枪。该机枪是在FN在wz.28的基础上改进,并采用了勃朗宁的弟子塞弗所设计的具有两种射速的击发机构,使该轻机枪可选择较快或较慢的全自动射速。中国乃是FM30轻机枪的主要客户之一,从在1933年上半年就采购了5000挺,到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缅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

5、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枪是日本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轻机枪,因于1922年(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而得名,又因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抗战爆发之后,中国抗战军民曾缴获大正十一式,不过正规部队并不大喜欢用,基本都是淘汰后供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

重机枪

1、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该枪由美国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口径.30-06(7.62mm),发射7.62×63mm弹药,枪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于冷却枪管。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民国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前后大约生产1万挺。1943年起,美国根据租借法案,也曾向中国提供了2448挺重机枪。

2、马克沁24式水冷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在中国称赛电枪。而从1889年开始,金陵兵工厂便已经开始仿造,到抗战开始时,共计生产了18964挺。1936年,金陵兵工厂改进了24式的扳机,双把手各有一垂直的联动杆,任何一边向后拉,都可以击发。

3、捷克造ZB37气冷重机枪。该枪为捷克布鲁诺兵工厂的出品,中国国民政府曾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买了1000挺,但只有850挺经香港和仰光运交,用于沿黄河的防线、浙江、宜昌和鄂西等地驻防。

4、大正三年式气冷重机枪。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作蓝本研发的气冷式重机枪,设计师是南部麒次郎,其名称来它开始装备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大正三年式曾是日军侵华初期的主力重机枪,中国东北三省的兵工厂也曾仿制并称为十三式重机枪。

如上所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枪械极为繁杂,除了以上这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枪械,例如向应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英造路易士轻机枪、辽造17年式轻机枪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逐一介绍了(下图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