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26日(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李鸿章与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瑗通电报,商议为北洋水师增买军舰事宜,想要挽回中日海战的劣势。

两个月前,清军和日军先后向朝鲜半岛增兵。当时仁川港口中方只有一艘军舰,而日方有七艘,李鸿章急切地筹谋增加军舰数量。

不断购入新武器,是李鸿章发展清朝海军的主要思维。北洋水师中旧军舰长期滞留、缺少维护的状况并没有改善。

但在采买过程中,李鸿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终,这些巨额军舰订单全都胎死腹中,李鸿章没能拯救大清在甲午战争中的危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中日战争

那么,李鸿章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军舰的?

第一,通过英籍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定制军舰。

清朝的第一批近代化军舰是李鸿章委托赫德采买的。1879年,赫德主导清廷买入六艘“蚊子船”。但这些船舰炮重船轻,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导致李鸿章对赫德印象不佳。

“蚊子船”:小型炮舰,排水量在300-500吨。

所以这次,李鸿章没有直接听取赫德的意见。之后,造船厂致电李鸿章,说双方可以不经赫德之手直接交易,亦被李鸿章拒绝。

第二、李鸿章任用亲信负责订购事宜。

李鸿章拒绝了赫德之后,便命亲信龚照瑗去英国购船。龚是李的同乡,早年曾协助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

其实,龚去的还是那家船厂,但他提供的猎雷舰价格却变了:比原来高出了3万2千英镑,不包邮,不含保险。

李鸿章囊中羞涩,询问有无其他,并没有发现其中的不妥。

龚回复,这已经是很便宜的定价了,其他的价格更高。见李鸿章犹豫不决,龚又说找到另一种猎雷舰,时速比之前的快,但价格相同。

电报一来一回,丰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损失惨重。焦急的李鸿章没有多想,按龚的报价打款,请他订购4艘。

款项已拨,李鸿章这才问龚,我们定的船到底什么样?有无护甲?有几门大炮?何时能交付?

可见李鸿章对龚的信任让他忽略了关键性问题。而龚在电报中的回复,不仅没有说明交付时间,反而告诉他一个晴天霹雳:英国政府对中日战争保持中立,将中日订购军舰全数禁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英国禁运后,李鸿章转向南美国家购买舰船。

英产军舰遥遥无期,8月初,清军又在朝鲜半岛的陆战中全线崩溃。

李鸿章买军舰的心思更急迫了,如果说他全权委托龚照瑗,是出自对部下的信任,那么,他接下来的动作,就只能用病急乱投医来解释了。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有身为北洋教官的德国人福来舍、英国商人克锡向李鸿章言及有门路买到军舰。

此时的李鸿章来不及分辨,就匆匆接洽,他向智利定下2艘英国产猎雷舰,价格比之前又贵了很多,但最终智利则在8月24日宣布与清廷毁约,将卖给清廷的舰船转卖日本。

至此,李鸿章购买的军舰,无一顺利交付。直到黄海海战大败,也没有一艘新的军舰来到中国。水师基地被毁后,清廷终于放弃了扩充海军的计划。

飞鹰号驱逐舰,鱼雷炮舰,许景澄从德国订制,甲午战争结束后来华。

那么,为何李鸿章购买军舰的行动会全部流产?

第一、李鸿章用人不当。

李鸿章如果与英国船厂直接联系,就会发现厂商可供购买的只有一款标价2.8万英镑(包含保险)的猎雷舰,龚的报价多了将近一倍,而且根本没有所谓10万英镑新款,甚至后来龚还为已经落实的订单还追加了近10万英镑的保险费及运费。

李鸿章当时还命许景澄在德国打听军舰消息,如果李鸿章能够对比龚、许二人的电报,就能发现龚对军舰的数据描述模糊,价格前后不一,交付时间不明,错漏百出。

而且龚照瑗身为外交大臣,竟对英国禁运一事一无所知,除非他业务能力极差,要么就是太贪心了,只想促成订单拿下回扣。

许景澄

第二,英国表面中立,实则暗中支持日本。

清朝建立海军之初,英国出力不少。随着中国海军的强大,英国感到清朝不受控制,且俄国不断蚕食中国边境,使其在华利益岌岌可危,便想扶植日本抑制中、俄。

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借口中立,拒绝中日订购的军舰离港,但战前的吉野号和战后的富士号,均出自英人之手,这两艘舰艇帮助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丰海海战,李鸿章特意派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输清兵,想拿英国做“免死金牌”。日本毫不忌讳将其炸沉,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贿赂了英国路透社等媒体,在国际舆论上为自己辩护。

而英国经过海事审判后,决定不对日本出兵。智利毁约,也是看到了英国对中、日态度的变化。

此外,甲午战前赫德曾主动向英国银行为清廷申请战争贷款,被英国政府拒绝。国际风向转变的如此明显,清廷却毫无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升号

那么,如果军舰顺利到货,能改变甲午战争的结局吗?

答案是不能。

首先,清廷平时对军舰不加维护更新,想要临时抱佛脚的计划便不符合现代海军的发展思维。军备竞赛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不断投入财力。

可以看出,李鸿章这次采购军备,目标锁定在价格低廉、交付时间短的舰艇身上,与清政府过往购买近40万英镑的定远、镇远的手笔完全不一样。

定远级战列舰

图为定远级战列舰,排水量7000吨以上,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下水12年,7年未修,战败后丁汝昌下令自爆,以免资敌。姊妹舰镇远号被日军缴获。

军费紧张有两个原因,其一,翁同龢为主的帝党认为海军建设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再浪费钱财扩充军备。于是以慈禧太后过寿为由,弹劾李鸿章的索银请求,光绪和慈禧太后对海军一无所知,也不支持李鸿章的扩军计划。

其次,清廷官员在采购军备上大肆贪污,无人监管。精明如李鸿章,也被亲信蒙骗。即使军舰到货,不过是一些几百吨位的鱼雷舰,于战争局面很难造成影响。

李鸿章赶走英国教官琅威理后,没有继承其训练理念和战术思想,与他购买军舰时任人唯亲,如出一辙。归根结底,不论是海军建设还是制度建设,清王朝都缺乏内部革新的动力,一味依靠惯性面对变化的新问题,这才是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