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初辟埠时(1867)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1887)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

——民国《潮州志》

彼时,汕头取代原先的樟林港逐渐成为粤东的海运贸易基地,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轮船公司先后在汕头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开通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越南、柬埔寨及香港、广州等地的海上航线,直接控制汕头埠的海运业务。

西方商人借助外国轮船公司垄断海运的便利条件和他们在不平等条约以外获取的各种通商特权,纷纷到汕头从事商业贸易和土特产品加工或出口,虽给近代汕头带来城市贸易、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繁荣,但同时也严重打击了潮汕经济及民族工业的有序发展,使国家利益外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汕商品出口南洋

清光绪十二年(1886),汕头经营南洋线的几家进出口商在陈黉利家族的倡导下,成立南商公所,开始有会员20多家,这是近代汕头出口商最早、最大的同业组织。南商公所以经营潮汕土特产出口为主要业务,当年足迹遍及越南、马来西亚、南洋荷属各岛屿及香港。

近代汕头出口商有四大公所,除了居首的南商公所之外,还有暹商、南郊以及和益。根据海关1909年、1927年、1929年及1931年的统计数字,由这四大公所输出的数额,分别占汕头港各时期对外贸易输出额的94%、94%、90%和83%,为汕头早期经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杉排路当年是南商汇聚之地

暹商公所是1909年从南商公所分出来的,侨资约占90%,主要从事航运事业,南商运往暹罗的货物皆由暹商的轮船负责运载。 提到暹商公所,就不能不提到20世纪初泰华社会的风云人物郑智勇。郑智勇因不忍洋人垄断汕头港航运,于1905年发动泰国华侨创办华暹轮船公司,集资300万铢购置轮船8艘,分别航行于曼谷至汕头、香港、厦门、上海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各地,其中4艘专行汕头。

据说,郑智勇曾指示:凡讲潮州话的旅客均可半价购票,如有老、贫、病、残者要求减免,均可酌情照顾甚至资助旅费。由于他对汕头海运贸易的重视和贡献,经营汕泰线的汕头出口商都要与他合作,并在1909年成立暹商公所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智勇

随着南商公所的不断壮大发展,又分出南郊与和益两个行业组织。南郊(后改为酱园,专门经营潮汕出产的腌制果菜出口),是由腌制咸菜、杂咸出口的菜廓组成,侨资约占30%至40%。

和益成立时间则约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成为汕头专门运载潮汕水果到南洋各地销售的行业组织,侨资约占10%。冬天以出口潮汕柑为大宗,夏天以出口荔枝为多,其它果类数量无多,营业时间虽短,然多者每年也有10万多元的营业额。

泰国货物将运往汕头

南商、暹商、南郊、和益这四大公所,与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国经营潮汕土特产品的侨商密切联系,互相依赖,形成东南亚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网络。

据说这些公所与国外侨商有着特殊的关系,经常三言两语就算成交,不必依照国际贸易程序,同时又可利用国外资金经营,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汕头解放公私合营时为止。

在《汕头开港150周年》一书中也见有文字介绍:20世纪初年,汕头仅出口商就有4大家,分别为南商、暹商、南郊、和益等4个公所。在民国十七年(1928)之前,凡北部各省产品,如豆、酒、冬粉、干果等,皆由汕头转运出口,故南商营业可谓是生意兴隆。后因关税关系,北货皆改由香港转口,汕头商号唯赖物价逐年步高以弥缝,其营业额减少,实际业务较前为逊。

上世纪20年代的汕头港

在汕头老城区逐渐消失的老地名中,还遗存有一处“南商前”,位于今商平路尾临近乌桥溪畔。也许当年南商公所在此设立商号,故才有“南商前”地名的出现。

至今仍住在杉棑路老厝的“南商”继承人朱先生清楚地记得,民国时期分布在汕头老市区各个角落的南商商号,经营范围都很广。经营的货物中食品有杂粮、干果、干菜、鱼脯、烟酒等类,用品有布、线、纸、铁、竹器及一切玩具手工业品等,其中以菜脯、柿饼、后宅鱿鱼、蒜头、澄海土布、网线、土纸等为大宗,此外温州之花席、纸伞,台湾之桂圆、鱼脯也属多数。总之,凡是海外潮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皆以配运出口销售,由此足见,以南商为代表的出口商曾在汕头近代经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陈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