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全面预算管理提了很多年,但没有真正落地,现在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不高,关键是经济运行管理方面缺乏手段。”

梁司长又带来了干货。

8月1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市县医院云论坛主论坛的连线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面对镜头平静的表述,振聋发聩。

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关于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关于医联体建设、关于市县级医院改革发展,梁司长讲的每一个点都直戳痛点,并指明方向。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副主任高学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等,也都带来关于市县级医院发展的思考,引人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万年:公立医院缺乏经济管理手段

梁万年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县级医院建设和改革发展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如何加强能力建设;二是如何继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中,市县级公立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暴露出了不足、短板和漏洞。梁万年指出,下一步要围绕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下功夫。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按照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体系建设要求,强化市县级医院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重点科室,如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实验室检测能力等,从科室布局、人员配置方面给予重点强化。

2、进一步加强市县级公立医院全员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和发现能力方面的培训,包括院感的知识培训,要真正使所有医务人员都掌握必需的传染病发现、报告、监测、救治和个人防护的知识和技能。

3、进一步强化市县级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尤其是要强化医疗机构作为前哨对疾病早发现和早报告的能力,要真正履行公立医院应该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继续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梁万年认为,要按照相关文件,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1、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外部治理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的价格机制,在药品招标采购、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也要持续深化改革。

3、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梁万年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这个基本原则,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围绕这个目标,要从几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改变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服务模式,向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公立医院要实行内部管理的创新和变革,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有效管控不必要的浪费,最关键的抓手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提了很多年,但没有真正落地,现在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不高,关键是管理尤其是经济运行管理方面缺乏手段。现在只是理念倡导,缺乏让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手段,今后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这方面的强化。

3、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培育和创新。公立医院要保证公益性,首先医院要有文化,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医院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和生命至上的理念,同时建立一定的制度,让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落地,而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

4、发挥公立医院尤其是市县级医院在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骨干和核心作用。国家现在正在城市推进医疗集团建设,在县域推进医共体建设,基本理念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形成集团化模式,人财物统一管理,配置以相应的医保、编制、人事、财政投入等政策,使县级医院整合县域内所有资源,构建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和社区。

梁万年强调,医联体、医疗集团的建设最好是紧密型的,人财物统一管理,相关人事、编制、财政投入、医保支付、政府考核要做相应调整,以适应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需要。

“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初心是要让优质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尽量就地接受适宜的医疗服务,而不是虹吸患者,更不是虹吸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医联体建设好坏最关键的评价指标是能否使上级医疗机构的资源下沉,能否使可在基层解决的疾病在基层解决。”梁万年最后说。

郭燕红:部分一二级专科能力薄弱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网络数据直报、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全国1837家县级综合医院2018年度的服务能力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2019年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通报》,郭燕红对此进行了分析。

她介绍,数据分析显示,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得到有效落实,诊疗科室设置基本健全,具备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但重症医学科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率略低,分别为78.3%和84.8%;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全面提升,收治病种数和能够开展的手术和操作数量明显增长,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此外,县级医院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加强,房屋、设施设备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县级医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精神科、老年病专科、康复医学科等一级科室以及神经外科、肾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血液内科等二级科室专科能力薄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不足。

郭燕红透露,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着力补齐专科能力短板;着力提升县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培养高层次临床专科人才,强化县级临床骨干医师培训,积极开展儿科、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和产科医师、助产士培训,着力解决儿科、产科医师短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学成:新形势下的患者安全

一项经典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有的医疗事故中,由于个人失误导致的仅占15%,由于制度或工作流程等的不合理(即系统失误)导致的占8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开展患者安全干预研究时必须遵循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承认“人都会犯错”,应将重点放在系统和程序的改进,而非针对个人的责备或惩罚——即“非惩罚性”原则,鼓励一线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从系统和程序的根源上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根本性的改进。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医管中心共同建立了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学习和报告系统。高学成介绍,围绕患者安全事件志愿报告系统,主要通过采取系统性、预防性的措施,可降低医疗过程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使患者在医院期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维护患者及整个医疗环境的安全状态。

近两年,医管中心通过收集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在医疗机构诊疗过程中发生的患者安全事件相关信息,对大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向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评价、预测和选择解决方案,提高决策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金维刚: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督

金维刚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与医疗保障应对之策展开了深入介绍和分析。他表示,要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全面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未来将探索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进一步探索对于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医药费实行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地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

同时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医保政策。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医保政策还处于探索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院可以做互联网医疗,第三平台与实体医院联合创建互联网医院,也可以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纳入医保定点。

二是参保病人在网上复诊的费用、流转处方在医保统筹地区的费用,可以纳入医保支付。

三是要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推动互联网医疗逐步规范,医保机构不会对不规范的医疗服务给予支付。

王辰:呼吸学科发展迎来最大机遇

王辰院士一直在推动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与发展,此次他把目光聚焦到了县域。新冠肺炎疫情下,市县医院呼吸学科短板更加凸显。据王辰介绍,当前市县级医院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低下,缺少RICU病房和相关救治设备(呼吸机、ECMO);呼吸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呼吸各专业和部门建制不完善,没有肺功能室、气管镜室、微生物实验室等;呼吸专科联合体覆盖范围小,缺乏有效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

王辰介绍,为了加强呼吸学科建设,2018年3,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在全国正式启动,该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正式发布《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成为国家意志。此后各省陆续发文,积极配合国家指南推动PCCM科室建设。当前PCCM科规建项目已极大促进了呼吸学科软硬件建设,各医院开展的工作包括:科室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立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设立戒烟门诊、建设或完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设立肺功能室等。

“新冠疫情后,呼吸学科发展迎来最大机遇。”王辰说,按照规划2020年要完成60%的PCCM科规范化建设认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新民:慢病管理的对策和实践

尽管当前行业的关注焦点是传染性疾病,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疾病谱从传染性疾病转换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是既成事实。刘新民就带来了关于慢性病管理的思考。

当前,我国慢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负担的70%。慢性疾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增长已经极大超过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刘新民表示,慢病为终生性疾病,需长期规范化管理。因此,其防控策略是要从大医院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社区/基层医院为主的防控模式,实现院内诊疗、院外管理的“闭环。但当前基层医疗还存在困境,比如基层医生对慢病知识观念陈旧,诊治观念无法跟上医疗进展;基层设备少,治疗药品也少。

刘新民还介绍了上海“1+1+1”、厦门“三师共管”、互联网+慢病管理、AI慢病管理等模式。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