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10幅孩子不得不了解的世界名画

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宫崎骏

童心未泯,正如那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1、《日出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3年 | 印象派

马蒙坦莫奈美术馆

满满都是明亮,温暖而幸福的色彩。从此, “印象派”横空出世。

他们被称作捕捉“光”和“色”的大师。

难道以前的画家就不画“光”和“色”吗?为什么《日出印象》和前面几幅画大不一样?

也许孩子早就知道答案。这幅画看起来就像没画完一样。

是的,《日出印象》不是在画室里几个月甚至几年雕琢出来的。

莫奈首先走出了画室,追光而作,一天一幅画,留住光的影子。

对莫奈来说,光就是色彩,就是生命。

2、《盲女》

1856年 | 拉斐尔前派

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

彩虹那么美,可是她们却看不到。

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去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大自然的美丽。

这是密莱的代表作。这幅画用色清新明亮,构图采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有明显“拉斐尔前派”的特点。

当时,密莱还是一位20多岁的学生,因不满成规退学,和两位同学组成了“拉斐尔前派”,推崇拉斐尔之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89年 | 后印象派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梵高的画,陈丹青说有一种可爱的“憨”。

这个27岁才开始学画的天才,一生受尽贫穷、孤独和痛苦。

37岁梵高举枪自尽,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死后却每一笔都价值连城。

在这幅《星夜》里,他大胆的笔触,描绘出运动的星空,可以激发出孩子们无穷尽的想象力。

4、《向日葵》

1889年 | 后印象派

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等

命运的无情,没有吞噬掉梵高对艺术的热情。

梵高的《向日葵》最能表现这一点,浓烈的黄色,像一团火,迎着太阳去燃烧自己,多么热烈奔放。

梵高一生共创作了11幅向日葵,他给高更写信:“我的心是属于向日葵的。”

“我现在正以马赛人吃蒸鱼的热情拼命画画——当你听到我画的是一些高贵的向日葵的时候,会不会感到惊讶呢?”

画家的热情,透过画传递给孩子们。当他们遇到挫折,这股热情会帮助他们,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5、《最后的晚餐》

1494年 | 文艺复兴

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里的名典,画过的人不计其数。那为什么达芬奇的最有名呢?

原来,之前的画家都把叛徒犹大画得特明显,一看就招人恨。

达芬奇这幅可不一样,看画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们玩一把“谁是卧底”,一起分析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看看哪一个比较像坏人。

另外,这幅画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就是透视法。天花板和桌子边的透视线,都能准确汇聚于耶稣的头部。这可是一幅宽9.15米,高4.28米的巨作啊,不得不佩服达老爷的功力!

6、《蒙娜丽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03年 | 文艺复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让达芬奇脱颖而出,那么《蒙娜丽莎》则是让他彻底奠定了江湖地位。

《蒙娜丽莎》的创作时间长达几年,但是画的却是蒙娜丽莎侧身回头的“抓拍”瞬间。

达芬奇用手指沾颜料,再涂到画布上,使颜料轻而薄,这一作画手法被称作“渐隐法”。

他更是解剖了多达30多具尸体,只为更好地展现肌肉的拉伸。

最终呈现在蒙娜丽莎脸上的笑容,果然就像定格一瞬间的永恒,神秘又宁静,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7、《西斯廷圣母》

1513年 | 文艺复兴

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

拉斐尔可是“文艺复兴三杰”里最年轻的“小鲜肉”,颜值高手艺好,年仅37岁就去世了。

“小鲜肉”是怎么进化成“大神”的呢?

原来拉斐尔画的是人人心中最完美的女神——圣母。

在拉斐尔之前,圣母像都是威严的、不可亲近的。

而《西斯廷圣母》中,圣母从云端下凡,要送小耶稣去人间受苦了,脸上的无奈与忧郁,熟悉得像我们自己的母亲。画面的运动感,和饱含的母爱,让人产生别的精神享受,一举成为圣母像中标志性的经典。

8、《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65年 | 荷兰小画派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只是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三百多年来,少女的惊鸿一瞥被维米尔定格在一瞬间。

维米尔,梵高和伦勃朗是荷兰三宝。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因为寡姐斯嘉丽约翰逊的电影,名气就更大了。

画面采用黑色背景,珍珠耳环泛着光泽,黄蓝头巾颜色明亮,又不会喧宾夺主,秒杀各路网红明星。

少女表情含蓄又惆怅,一双眼睛欲言又止,似笑还嗔,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可净化人们的心灵。

9、《拾穗者》

1957年 | 巴比松派

巴黎奥塞美术馆

19世纪以前,西方的油画,不是《圣经》里的典故,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

直到米勒的出现。

看米勒的《拾穗者》,他的真挚、他的悲悯、他的信念,仿佛一道光从1857年穿越过来,照亮内心。你甚至能闻到土地的气息,田野的芬芳。

这些正在拾穗的农妇,甚至连脸都看不清楚,因为米勒画的不是这三位农妇,是那么多的劳作者。正因如此,他的画才会感动那么多人,连梵高早期也大量模仿米勒的画。

从此,憨直的普通人也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身影。

10、《吹短笛的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66年 | 印象主义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马奈是印象派的奠基人,莫奈、塞尚、梵高的大前辈。

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跟马奈本人一样,好像平平无奇,给人的震撼远不如他的后辈们。

但这正是这幅画惊世和叛逆的地方。

在那些要深刻、要意境,画一幅画小半年的“艺术家”们看来,这幅画一没内容,二没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

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画法!

当时官方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百年之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