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的才能并不出色,在他管理的时代,台湾省的经济虽然在发展,但因为他定下的经济政策基调,使得宝岛后期陷入了可怕的停滞。

经济政策是一种长期手段,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一个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过热的台湾省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红利累积之后必然产生的暂时混乱,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少经济学家也都有大概的理论解释和应对策略,最简单的应对过热经济的方法,就是升级产业链。

那么,台湾省为何没有因势利导,成功升级产业链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李登辉水平有限。他在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没有答出这道题。

面对80年代的经济起飞,李登辉集团应该参考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开辟资本导流通道,将工业化红利所累积的剩余资本,导入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正确路径,而不是任由资本“野蛮生长”,进入寻租、出走、买楼等方向。

然而,李登辉个人思想很保守,甚至落后,坚信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资源的自发配置,放弃了产业升级的好机会。

对他来说,经济发展就是“大家变得有钱了”,至于这些钱发生了质变,成为了资本以后,该如何处理,这显然不在他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也不在他所任用的经济官僚的知识范围内。李登辉集团大概只知道“投资、储蓄、消费”三种花钱的方法,根本不懂“资本”和“钱”之间的天壤之别。

其实,李登辉本人学养不低,但他的眼光却十分有限。他的博士论文,讲得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资本的跨领域转移。这篇论文曾被高度评价,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这个领域,他是当地头一个吃螃蟹的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就经过这个“农转工”的阶段,可18世纪的事情,早就烟消云散了,只能翻史料,用想象力做研究。而台湾省的条件比较特殊,可以让他再次目睹这个“农转工”的过程,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研究。

第二,他曾经在农复会(“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担任研究员,长期进行相关研究,掌握到其他人无法掌握的资料,这也让他的论文拥有很多难得一见的数据。

也许正是因为研究“前现代经济”过于专业,李登辉的视野仍旧停留在200年前。

很显然,他对于农业资本发展到早期工业资本的研究,并没有扩展到早期工业资本进入中期工业资本的阶段,更不用说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体系,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媒体扩张、消费主义、金元政治等等。

所有这些影响力极大的“后现代资本主义现象”都不在他的理解范围之内,甚至可以说他的知识储备是有缺陷的。

李登辉始终坚持“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观,拒绝主动的经济政策,他放手主导权,让经济的大潮自己寻找出海口。

然而我们知道,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美国,尚且在二战时抛出了“罗斯福新政”,扔掉了经济“守夜人”的身份,大胆干预经济,而作为后来人的李登辉却抱着旧理论不撒手,可谓八百年的枫树结—顽固不化。

他的短视、固执、自负,使得台湾省的经济在最关键的时刻没有走上正轨,我们常说日本失去了20年,台湾省何尝不是呢?在李登辉的操作下,台湾省的经济被带到了沟里,至今还在向外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