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是维护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制度,历朝历代都将赋税制度看做国家的重中之重。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赋税名称的偏差引得徽州府上下全民大辩论,持续时间达到十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发生在南直隶下辖的徽州府,徽州府管理着六个县,分别为: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其中以歙县面积最大而且还是一个赋税大县,每年的赋税占到徽州府的一半。在古代纳税是天经地义,明朝建立了两百多年也都是这样这样过来的,但是徽州府上下即将因为一个数学天才而陷入长达十年的争辩。

一个数字引发的争端

故事的主角名叫帅嘉谟,字禹臣,因为是军户所以他还不算是歙县人(明代军户归属于各地卫所)。帅嘉谟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大明百姓,但是唯独对数字十分的敏感,但是在明朝“数学家”可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长辈只会轻蔑的说一句“不务正业”。所以为了满足在数学上的欲望,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找题目做,于是他将目标放在了歙县的架阁库上,架阁库陈列的都是徽州府历年来的税收账本,因为歙县是当时的纳税大户,账本上浩如烟海的数字刚好可以给帅嘉谟练手。但是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漏洞。

账本上明确记录着,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缴纳的税款中,除了正税之外,还有需缴纳8780匹生绢的“人丁丝绢”税,但是在徽州府其他五县中并没有“人丁丝绢”这个款项。所以每年徽州府向南京承运库缴纳的“人丁丝绢”居然都是由歙县单独承担的。由于此时事关重大,帅嘉谟还不敢轻举妄动,而是去查看了更加权威的《大明会典》,因为是明朝政府发行的资料集,所以比地方的资料更加有权威性。但是在《大明会典中》中只是提到“人丁丝绢”由徽州府承担,并没有说是由歙县单独承担。那么这笔账到底应该怎么算呢?

延续了200年的乌龙

要说到回徽州府的赋税,那就要追溯到元朝了。元末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徽州就已经归附了朱元璋,所以当年也是取消了元朝的赋税制度改用新制。但是第二年,对徽州府赋税的核查中发现少了9700石原本要缴纳的夏麦,因为新政刚刚实行不久,有点错误也是在所难免,补上未交的夏粮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朝廷的要求之下,对歙县每亩田加征“夏税生丝”四钱,也就是用银两补交粮食。这原本是很平常的数据,但是帅嘉谟总觉得数字间有莫名的联系,他精通数学的才能也显现了出来。他突然想到当年不可能只有歙县夏粮歉收,因为徽州府六县相临,要歉收也是六县一起歉收。

果然,根据档案记载当年除了歙县外其他五县也亏欠了夏粮,一共是10780石,折合银两3234两。而歙县补缴的9700石夏粮根据当时的汇率折合银两是2910两。也就是当年徽州府一共要缴纳6144两的“夏税生丝”,现如今歙县每年缴纳的8780匹“人丁丝绢”折合银两6146两,两者只相差2两!也就是说歙县一直在帮其他五县缴税,这一缴就是212年,累积的数量有1861360匹之多!要知道歙县是不产丝的,老板姓要用粮食换钱再去买丝缴税,这其中的苦痛也只有歙县人知道。虽说歙县有钱,但是也不能这样欺负老实人啊。

这个轰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徽州府,而因为此事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歙县人听到了这个消息都群情激愤,大家都撸起袖子准备为自己讨回公道,交了两百多年的冤枉税谁不生气?而其余五县为了共同的利益默契地站在了一起,要么就是装傻要么就是强词夺理,反正就一口咬死“夏税生丝”就是由歙县单独缴纳的。

十年的争辩,各方的调解

就在众人为了“夏税生丝”争吵不休时,帅嘉谟开始收拾行囊前往南京,干什么呢?进京上访!这在当时算不上一件稀奇的事,因为明朝人本来就有很强的法律观念。明初,朱元璋编写了一本普及法律知识的书《大诰》,明朝百姓人手一本争相阅读,而徽州府更是一个将法律知识贯彻到底的地方。徽州的百姓在遇到矛盾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打官司,不管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在朝堂上对峙,甚至还有大量精通法律条文的状师(相当于现代的律师)在朝堂上助阵。就这样,各方势力齐上阵,就连六县的官员、南京户部尚书当被牵扯了进来,事情就这样越闹越大,最终传到了万历的耳中。

其实各地官员早就想让朝廷调解,但朝廷的态度也很明显,那就是不插手,徽州府每年8780匹生绢不管是哪个县承担的,按时缴纳就可以,万历才懒得算那笔糊涂账。这也折射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明朝政府对百姓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力,因为中央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只能依靠“地方乡绅”、“宗族”对百姓进行管理,固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

但是最后事情越闹越大,确实惊动了万历皇帝。因为涉及人员众多再加上是积累了两百年的矛盾,再不处理恐怕要激起民变。所以最后这个问题还得徽州府来解决,两难之下,徽州府最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以丝绢复归歙县,则旧制不变,五县之民既各输服;以岁半均派六县,则政体公平,歙县之民亦无累。”

原本的“人丁丝绢”依旧由歙县负担,但是歙县所负担的均平银减少2520两,这笔钱由徽州府军需银中抽出1950两,再加上从金衢道解池府兵饷580两,合计2510两。这样歙县每年少交了2520两银子,而其余五县也没有增加的负担,六县再也没有意见,皆大欢喜。和爆发民变相比徽州府显然选择花钱买太平。

小结

长久以来,我们的历史主要描述的是那些改变历史的王侯将相,但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由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百姓组成的吗?他们一样的有血有肉,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会被历史所忽视。

历史上有太多像帅嘉谟这样的小人物,或许他也不知道在他进入歙县架阁库之后会改变徽州府十年的历史。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各方力量的牵扯,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旦开始不管前路如何都会一直进行下去。

小人物,也会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