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如钩,满月如盘,月亮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心境不同,眼中的月亮也不同了。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月亮,更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月亮可以表达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为表达团圆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或为表达人们之间的相互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明月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跨越千年,月亮依然在。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为月亮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而最著名的当属“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之作《春江花月夜》,大气磅礴,哲思深沉。但是就在张若虚之后,还有一位不著名的诗人也写了一首关于月夜的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自然流畅,生机盎然,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大约生于开元十八年前后,极有可能读过《春江花月夜》,他的《月夜》写的也是春天的月夜。开篇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直写月夜。“更深”,写夜;“月色"写月;“半人家”,写夜月的景象。夜半更深,月光如洗,这时的月亮已偏离了正当空,所以月光是斜着下来的,家里的房屋一半是明亮的,一半是暗淡的,一半在月光的照拂下,一半在夜色的笼罩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句“北斗阑干南斗斜”,再写星辰。“半人家”是比较特殊的,如果不是深夜细细观察很难发现这样简单又独特的景象,诗人很是好奇,自然而然地要抬头望天,看看月亮,这一看可好,硬是被天空中的星星吸引了,在细细地观察下,北斗与南斗也在慢慢地倾斜,时间一点点过去。正所谓“月明星稀”,此时最亮的星星依然吸引了诗人的注意,这样的景象还是令人感到无限诗意的。

夜深露重,毕竟有些凉意,直到“今夜偏知春气暖”一出,才知道这是春天的夜晚,夜风微凉,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虫声新透绿窗纱。”恰在这时,耳边忽然传来了一声声细微的声响,在静谧的夜晚显得那样清脆。仔细一听,恰恰是小虫子的声音。春天万物复苏,虫子的鸣叫正是春天的到来。

一个“新”字,显示了这是诗人这一年第一次听到虫儿叫,也或许就是虫儿第一次开始鸣叫,与上句的“偏知”相连,再一次显示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透”字,用得妙极,这个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穿透了窗纱,穿透了寒夜,穿透了人的心,意藴深长。“绿”,是窗纱的颜色,也是春天的颜色,这也代表着春天的蓬勃生机,这是诗人对春天的美好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方平的《月夜》,不是简单的思念,而是在月夜中的人生思考,他写月色,也写春天,有静谧的夜色,也有萌动的生命,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自然流畅,生机盎然,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正是如此巧妙,所以刘方平也就被大家记住了。你还喜欢哪首关于月亮的诗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