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道德层面讨论。

儒家思想核心: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五常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正能量。

儒家道德思想的作用

为家族、国家管理提供了道德约束的标准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各方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教化臣民

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

禁锢思想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纲是儒家奴化思想的根源,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儒家动用皇权确立权威地位是在西汉

我们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固然没错,但提醒大家不要掉入文字陷阱,即使进入工业社会,儒家、道家、法家很多思想仍然是适用的。

上面我们讨论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和作用,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荀子提出“性恶论”,是儒家从单纯的道德说教走向“法家”的开始。荀子以前的孔子、孟子,只是提出来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推行自己的学说更多的是道德说教,要求以国君为首的统治阶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们还没有拿起“法律和权力”的武器,因为他们一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人之初性善,就不必使用强制手段约束,说教即可,而荀子提出“性恶论”之后,董仲舒直接干了一件只有权臣酷吏才干的出来的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门人开始动用权力打击其他学派,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个“黜”字有“取消、废止、降职、罢免”之意,可以想象,在官学之中,儒学之外的经典势必被清理,信奉其他思想的官员们恐怕会受到罢免和降职(调离)的处理。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儒家思想中,作为道德标准的部分,其建立、贯彻和完善的过程中,第一次动用了“皇权”,第二步就是动用“法律”保证道德的深化了,这是后话。儒家的思想一直都是道德范畴的,不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不是杀人放火、欠债还钱这类的恶性事件,完全属于“法律”之外的道德范畴,我举个例子,臣子不尊重皇帝,不是罪,但皇帝可以找个借口干掉或罢免臣子,臣子不能因为没有“君为臣纲”的约束就对皇帝大不敬;做儿子的辱骂自己的父亲,虽然做父亲的拿他没办法,但换来的可能是儿子得不到遗产。在大儒董仲舒动用了“皇权”之后,儒家举起来“法律”的大棒,臣子以下犯上触怒皇帝就是藐视朝堂、与江山、朝廷为敌,轻则满门抄斩,重则夷灭三族;做儿子的悖逆了父亲的意志,父亲可以将儿子活活打死。

继动用皇权之后,儒家开始动用法律巩固自己的地位

引用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观点,中国古代的父母拥有杀子权,各朝代对杀子的处罚基本不会判死刑,甚至不问情形无罪释放。如果父母以忤逆、不孝之类的理由杀子,将不会被追究任何责任。《三言二拍》中一个故事就提到了“故杀子孙罪”,寡妇母亲与道士黄妙修偷情,奸情被自己的儿子,该母亲想和黄妙修商量一起杀死儿子。黄拒绝,因为寡妇杀儿子是故杀子孙,处罚很轻,如果以儿子忤逆不孝为由,寡妇可以脱罪,但道士不能脱罪。于是寡妇将儿子告上公堂,企图以儿子忤逆为由要求县官杖毙儿子。县官查明情由,杖毙道士黄妙修。寡妇因儿子的求情,当堂开释,回家后,母慈子孝一家团圆。

儒家传统道德对妇女的压迫就更多了

古人家庭用餐时,家中妇女不能上席,在山东农村的等落后地区,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忠贞;哪怕是十几岁守了寡,女人也要守节一生,一辈子不得改嫁,幸运的死后换来一个贞节牌坊(有什么用呢?)。

“缠足”对中国旧时女性的迫害是最深的,“缠足”俗称裹小脚,这一恶俗,史料证实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朝,并在明朝末期出现了"三寸金莲"的说法,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占多数,自北宋开始裹小脚历经六百多年到清朝达到巅峰。清朝晚期几乎到了全民女性裹小脚的地步。

我的奶奶生于1922年,也是缠足的受害者,当时清朝已经覆灭10年,新文化运动也已经过去了7年,女孩一般4-5岁开始缠足,那时候已是1927年左右,我的奶奶仍然被家里的长辈给“缠足”了,除了大脚趾,其他脚趾头全部被压在脚底板下,脚面高高隆起,现在想来,简直如酷刑一般,我奶奶得遭了多大的罪啊,在我清晰的记忆里,不但我们村,我当年见过的老太太(如果活到现在,应该在90岁以上),基本都小脚老太太,现在她们大多已经离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对妇孺的压迫和迫害,这个锅应该让儒家来背吗?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即使没有儒家,这一切也会发生,只是形式不同,比如现今社会的整形手术,隆鼻、削颧骨、削下巴、割双眼皮、隆胸、垫屁股、激光打脸美白,为了脚更美观摘除脚骨,各种注射填充,首先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其次造成的危害有时很大,如失明、毁容、残疾、中毒、癌变等。我不认为这是女性爱美的天性使然,男人就不爱美?动物界真正爱美的都是雄性,男人不是动物?男人整容的极少,其实这都是为了迎合男权社会,或者被男权社会胁迫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思想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出现,充当了迫害妇女的帮凶,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罪不可赦,就算他一个从犯吧。

儒家的初衷

孔子建立儒学,提出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为人行事准则,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乌托邦”社会,一个基于血亲和宗族的理想化的社会。

庄子认为儒家的很多礼数是强加于人的,使人失去了自由的本性。庄子追求的是个性的使然,无拘无束。而儒家总是强调要入世,辅佐君王,用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

老子在《道德经》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随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其实,老子也想建立一个理想国,一个小国寡民、抛弃文化、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们回过头来看,老子的这个思想真的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的天性吗?重返不识字的结绳时代,放弃已有的征服自然的经验和能力,回到氏族社会?这一不符合自然之道,二不符合人之天性,当庄子一味地批评儒家思想的时候,其实他也无法找到儒家更好的替代品。

孔子提出来这些理念,恰恰是孔子认识到了人性的劣根性。所以他结合周礼(总结以往经验)提出来“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理念,尤其在道德层面,“仁义礼智信”是构建“儒家乌托邦”社会的核心,大家可以静心观之,这五个字构建的社会是多么美好啊!逼人是个苦逼的中年打工仔,一事无成(这点倒不重要),世间的各种“活久见”事件也见识得多了,此刻,当我在脑海里描画充满着“仁义礼智信”的理想社会时,已不自觉热泪盈眶。

当我们一股脑抛弃儒家道德,全面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真的迎来了新纪元吗?我们真的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高速前进并能永远平稳的前进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