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今天要讲述的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这里兴建“范公堤”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苏州平原的兴化,又被称为“千岛之乡”,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将昭阳因战功受封于此。他带领族人来到这片水中洼地,从水下取土,垒成一方方垛田。人们聚居垛上,连垛成城。在田上种植蔬菜,在水中养鱼养鸭。“春用竹蛏,夏食笋,秋尝蟹,冬烹野蔬”,是兴化人的讲究。

隋唐时,兴化一直有县无城,因为地处里下河沿海,四周多由孤岛组成,一直难以修建城墙。南宋时,为抵御金兵入侵,兴化人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三公里,墙高3米的古城。城墙设有四座城门和四个水关,城外大河环绕,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城内街道纵横,坊表林立,市井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明洪武年间,兴化人在土墙的基础上修建砖墙。历经岁月变迁,现在的古城虽已看不到曾经完整的样貌,城墙只剩下城北点点一段残垣。但县衙、老宅、古庙这些老建筑依然完整保存下来,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

历史上,兴化所属的泰州海陵是淮南盐的主产地。宋天禧五年,32岁的范仲淹来到泰州担任盐官。上任之初,他目睹了一场灾难。当时,海潮倒灌,几乎所有的盐灶都被洪水冲毁。退潮之后,过去的良田都变成了盐碱地。百姓无法耕种,饿殍遍野。范仲淹心忧百姓之苦,在与地方官员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直接越权上书,向朝廷提出修堤捍海的方案。

当时范仲淹年纪比较轻,很多官员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但这不是你管的事,你把自已的盐监管好了,盐监主要就是中转运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位为民请命的年轻官员,不惜得罪权贵,上述朝廷据理力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23年,范仲淹得宋仁宗御准,任他为兴化知县,主修捍海堤。一个小小的县令,搞这么大的工程谈何容易。范仲淹把盐城、海州、南通、泰州统一起来,派出民工共同修筑海堤。

范仲淹把自己的俸禄和积蓄全部捐出,亲率四万人叠石挑土,兴建海堰。其间,虽有巨潮卷走百余名民工之难,母亲丁忧之恸,却始终不改他为民之心,修堤之志。历经五年,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终于建成。这道贯通南通、泰州、盐城三州的堤坝,发挥着“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以堤分界,东边产盐,西边种田,彻底改变了兴化的经济结构,也成就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杰作。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见闻》中曾说,范堤成后,“民至今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姓”,来永久纪念这位造福于民的好官。沧海桑田,堤东的盐场,逐渐被淤泥堆积成陆地,曾经的大堤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却犹如一座无形的丰碑,始终驻留在古城人心中。

范仲淹给兴化留下的不仅是一片河清海晏的盛景,更为这里留下了一方文脉。在他担任县令期间,支持开办了第一所官办学校——兴化学宫,并邀请多位大儒前来授课。从此之后,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始终回荡在古城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