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法军的咖啡溶片,盒子不能随便扔掉,否则无法继续领取咖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852野战饭盒。

为了喝到真正的咖啡,一些自带咖啡豆的士兵会亲手把多出来的饭盒改装成手摇磨豆机。

最后轮到咖啡溶片,well,严格来说是甜菜根、大麦、胡萝卜作主要成分的“代咖啡”溶片,味道强差人意,也难怪士兵们会哄抢(上文提到的)含有真咖啡的政府慰问包了。当军需部门进行发放时,会特地说明装置咖啡溶片的金属盒子不得丢弃,得凭空盒前来补充下一次的份量。盒子上有建议添水量的说明,即1片能冲0.25升。

但不管怎样,领到咖啡的士兵一般会索性将其装进野战饭盒里以防丢失,连同火柴、烟草、卷烟纸、糖包等需避免受潮的宝贵物品一起。真咖啡也好,代咖啡也好,早晨不喝上满满的一杯就不算新一天的开启,这是自拿破仑时代持续到今天的不变传统。

其它

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法国人倒也试过尽可能自给自足:比如1915年的马其顿前线,因缺乏陆路运输线加上海路有敌方军舰的骚扰,法军马上就地开垦1500公顷农田,种植土豆、大豆、卷心菜来弥补食物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其顿前线的塞尔维亚步兵和北非籍法军。

法军随身口粮最为人诟病的缺点包括内容单调、味道恶劣、缺乏主要营养,等。而第一个认真听从士兵的反馈并努力尝试作出改变的人则是……菲利普·贝当。不止如此,他还没忘调查殖民地兵员的宗教背景和饮食习惯,远早于其他欧洲军方将领提议加入清真餐,比如对于来自北非的外籍法军,就用了牛肉、羊肉和茶叶代替营地口粮里的猪肉、红酒和培根。

呼吁美国民间给法国援助粮食的海报。

1917年德国“芜菁之冬”期间的食品兑换券。

总的而言,一战法军有很多叫人忍不住黑的地方,但在口粮方面的全面表现起码没有垫底。再怎么不济,法国始终没有爆发诸如德国“芜菁冬天”或奥斯曼帝国境内那种程度的饥荒暴动,后方的物价和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调控。而且不管怎样,在1917年席卷法国的军内哗变后,战务部终于加大力度统一日均口粮的最低指标了:

  • 糖,17克
  • 面包,250克
  • 黄油,8克
  • 肉,25克

下一期,本专题将说说冷战时代的军用口粮。鉴于越南战场上的MCI大家已经相当熟悉,我们要不就说说马岛海战或者历次中东战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