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代以前江户城的建造

江户城从太田道灌修建以来,虽然经过了将近150年,但是,德川家康进入江户城的时候,只是一个规模狭小的军事据点,《庆长见闻集》称其“仅仅具备了城的样子而已”。《岩渊夜话别集》则进一步描述道:“涨潮时海水涌入东面的平地,茅原上交杂建有约十来町的町屋和侍屋,西南方向则是茫茫一片的萱原武藏野,望不到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户城

所以,把江户作为一座城市来建设,是从德川家康以后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的江户城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填埋日比谷入江的港湾,把江户城与东面的江户前岛连成一片,向东拓展。

此项工程从庆长八年(1603年)三月三日开始,开掘今日东京麴町和骏河台一带的神田山丘陵,在这片较高的地方开出武士的居住地。同时,将开挖出来的土运到江户前岛,把日比谷入海湾填埋掉,使得江户前岛同樱田乡连为一片,这片填埋出来的低洼地就作为城下居民的居住地。

日本富士山

填埋日比谷入江,使得江户城与东面大片土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今日东京自日本桥滨町至新桥一带的街区。江户城自从作为中心城市开始建设以来,就不停地通过填海造地,向东扩展。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东京东面东京湾一带大片土地就是近几十年填海而来的。把江户前岛包括进来之后,就必须另外择地新建海港。所以,又从平川入海口处向东在江户前岛开挖道三堀,通往东面大海,在此建造码头。

在当时,建造这个码头是为后面大规模建造江户城做准备,因为建城所需要的大量石材木料等物资必须通过海路运输。然而,如果看后来成型的江户城市,就能清楚地看出这项工程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在整个江户城外围修建环状的道路,把全国各地的主要干道与此环状道路相连接,把旧的东海道东移至江户前岛,接入环线,不会从扩大了的江户城通过。

第二,是进行江户城本身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阪城堡

如前所述,在近世日本,城首先是军事据点,重大的城则在此基础上成为政治中心地。德川家康雄心勃勃,要把幕府所在地的江户城,建设为空前规模的大城。然而,城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花费,德川家康想出一个办法来,那就是所谓的“普请计划”,也就是征集全国各地七十家大名分别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共同建筑巨大的江户城。

这个计划在庆长九年(1604年)六月一日发布,江户城的建设正式实施。根据幕府的要求,各地大名把巨石从伊豆半岛运到江户,用来建造高大的江户城墙。江户城址依旧选择太田道灌所修建的旧城,但是规模则不可比拟,与其说是大规模扩建,不如说是在原址上的重建。江户城在很多方面吸收了大阪城的设计思路,同样都在台地上建城,构成整座城市的制高点。日本自从战国时代以来,各地诸侯纷纷建城。日本城与中国颇不相同,中国是把整个城市包括在内,保卫全体军民。日本城则仅仅作为控制一方的军事据点,规模要小得多,供军队驻扎,其中心是城内高耸的“天守阁”,既是全城的象征,又是将军或者大名的指挥中心兼居住之处。

最先修建的是“本丸”。庆长十二年(1607年),德川家康命令江户附近的大名参与建造江户城天守阁,这就是江户城的“本丸”。围绕着“本丸”,修筑一圈中心城墙,并且在东面和北面建了半圈外墙。“本丸”工程完成之后,庆长十六年(1211年),又开始建设“西丸”石墙,工程由东方各大名承担,从“本丸”城墙南端起,包括外樱田门到半藏门,构成江户城的西南半圈城墙。

日本古城墙

到了庆长十九年(1214年),德川家康再次调集关西地区的大名合力建造江户城自东向南到达西面的半圈外廓城墙。至此,江户城基本完成。这是江户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虽然由于多次的火灾、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大规模轰炸,江户城天守阁及殿堂等建筑遭到破坏,但在其城址上重建的就是今日东京的天皇住地“皇居”。

和江户城配套的建设,就是护城河的开掘。德川家康在世的时候,亦即庆长十一年(1606年),开凿了东面半圈的护城河,把填埋的日比谷入江海湾都包括在内。庆长十六年(1611年),则开凿了江户城下南半圈的护城河。这样就有了一圈半的护城河,围绕着江户城本身有一圈护城河。

在这之外,从南面的溜池向东直至东、北面,有大半圈的护城河。内圈紧紧包围着江户城,外圈则把城下的居住区包括在内。德川家康死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除了对江户城进行改造之外,继续在更外面修建新的护城河。这项工程最初是为了抵御平川泛滥淹没东面低洼区域而开凿一条连接神田川的河道,打通之后,又成为江户最北面的护城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武士雕像

于是,将这道河与其他河流连接起来,构成一大圈护城河的构想因此产生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在宽永十三年(1636年)启动新的工程,一方面是把最北面的护城河沿西面南下,同南面的溜池连接,东面则利用现有的河流,构成了外面一圈完整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则是在东面和南面护城河边修筑城墙。这条外护城河东起隅田川,自北向西经过浅草、御茶水、饭田桥、市谷、四谷、赤坂汇入溜池,再从西南向东经过新桥,再流入隅田川出海,大约包括了300町的面积,把今日东京中心繁华区域基本包括在内。到外面一圈护城河完成之后,江户城的基本轮廓奠定下来了。

第三,是围绕着江户城划定武士和官吏的居住地。

江户城是幕府的首脑所在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顺从于幕府的大名、旗本和御家人首先被安置于城下,构成幕府的官吏队伍。他们的居住地由幕府颁给,标准为5~6万石的大名给5000坪地,1~2万石的大名给2500坪地,300石的旗本和御家人给600坪地。

城主府邸

在地区分布上,江户城的南面主要分配给大名,特别是世系的大名(谱代大名),例如酒井、松平、土井、稻叶等历代将军的重臣,居住在大手门外一带,地方强势大名则居住在大名小路和外樱田门地区。东京湾沿海一带也多为大名居住地。

旗本和御家人大多居住于江户城北面、东面。根据享保七年(1722年)的调查,居住在江户的大名有264家,旗本5205家,御家人17399家。这意味着江户幕府时代,几乎整个武士阶层都遵照德川家康的要求,在江户建造府邸,他们把江户城紧紧地包裹在中央,起到拱卫幕府的作用。

正是这样的考虑,形成了江户城市建造的风格,那就是整座城市像海螺壳,或者像日文字母“の”一样,由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最核心的内圈是本丸、二の丸和三の丸,西侧的“吹上”居住着幕府最重要的御三家,北の丸住着骏河大纳言忠长以及幕府将军的亲属;东面住着强势大名,构成江户城的两胁;南面的大名成为腹部,这是第二圈。圈外有环形的道路,分别连接东海道、旧东海道、大山道、甲州街道、上州道中、中山道和奥州道中,分别通往全国各地,形成向外的放射状。

松本城堡护城河

在这之外就是最外圈的护城河。在江户城总面积中,武士居住地占地多达1069万坪(3527.7万平方米),相当于当时江户城面积的60%,仅此一斑,即可知道江户城首先是一个政治性城市。

因此,城市的设计也是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考虑的,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和亲属关系而由里及外延伸,政治秩序通过空间距离展示出来,也呈现出向外放射状。所有的大名、旗本和御家人的居住地都从保卫江户城的军事角度来规划,平时是一个个院落,战时便成为一座座堡垒,错综复杂。因此,城市的道路就变得弯弯曲曲,不停地改变方向,这就是到东京的人总会被蜘蛛网状的道路弄得迷失方向的道理。只有在整个江户地图上才能看明白,这样的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最有利地保卫江户城。

第四,商业、城民与寺社用地。

支持这样一座人口众多的政治性城市,需要输入大量的物资,以及有满足武士阶层精神需要的场所,所以,城市20%的土地用作商业和寺社建设。如前文所述,德川家康修建江户城时,最先动工的是开辟江户前岛和填埋日比谷入江湾,新建江户港口,从隅田川出海,打通江户与全国各地的海上通道。

全国各地的大量物资可以通过海路从这里运入江户,因此,这一带就成为江户城市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幕府在日本桥川上建造了大桥,也就是今日东京站东面的日本桥一带,海陆转运在此进行,自然而然成为江户最大的商业区。这片地区的设计不受政治和军事的约束,故与江户中心区风格截然不同,规划整齐、区块分明、道路笔直、路宽四丈,犹如方正的棋盘。南来的东海道和北往的奥州道中在这里交汇连接,成为贯通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动脉。货物可以利用内河船只直接运往江户城市各片区,商人们纷纷在这里开张店铺。

明治维新庆典

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快速引进近代资本主义,著名的大商店如三越、白木屋、大丸都在这里诞生,延至今日,东京最繁华的银座就在这里。而且,因为是海陆转运之地,渔民捕获的海鲜也在这里批发,所以这里也是东京最大的水产和蔬菜青果批发市场。

江户幕府推崇佛教,仿照京都在城市鬼门方位的比叡山修建延历寺的作法,也在江户城鬼门方位上建造了东叡山宽永寺,另外还扩建并改造了增上寺。这两座大庙后来都成为幕府将军德川家的灵庙,德川家康还把江户最古老的庙宇浅草寺指定为幕府祈愿的场所,扩建为一大伽蓝,香火旺盛,是今日东京最平民化的佛寺。

日本民族的多神信仰,各个街区都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寺院、神社乃至在道旁安置神龛,供奉土地神等。明历三年江户发生大火灾,江户城以及大名府邸五百余所,寺社三百余家,城市街区的60%化为灰烬,死者多达十万人。

火灾过后,幕府马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新建的街区大大加强了防火设计,许多大名迁往较远的区域,但是,整个城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重建之后的江户发展更快,到宽政四年(1792年),江户面积达到1668町,扩大了5倍多。明治二年(1869年)更达到1705万坪(5626.5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也从元禄六年(1693年)的35万3588人,增加到天保十四年(1843年)的58万745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武士

其中,属于武士阶层以及各级官府职人大约20~30万人。显然,直到日本近代开国为止,江户依然是一座政治中心城市。但是,江户并不是日本的首都,这是日本特殊的虚名天皇和实权将军的二元政治结构造成的奇特景观。所以,江户城的设计所要突出的并不是中国式的天子君临四海、堂堂正正,而是震慑诸侯、突出军事防卫和实际政治功能的作用,因此呈现出以江户城为中心螺旋式扩张的格局。

明治维新以后,天皇从京都迁入东京,没有新建皇宫,而是直接住进本来属于幕府将军的江户城,也就是今日东京的“皇居”。因此,东京城市面貌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在原来江户城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京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后来的重建仍然延续了江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