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著名的大臣不计其数,有的靠才学出名受重用,有的靠能力,而在明朝还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臣,他靠的是——蹲监狱。

靠蹲监狱,成为一代名臣,是不是感觉很新奇?

欲说这位大臣,要先从明朝永乐大帝朱棣说起,朱棣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倾举国之力修成《永乐大典》,用横扫一切的军事讨伐使边疆平安无事。在他执政期间,国家繁荣昌盛、百业兴旺。

朱棣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给他的子孙留下了一样特别珍贵的宝物——人才。

朱棣看人才的眼光英明犀利,给子孙留下了三个人,都是真正的治世英才。这三个人都姓杨,史称“三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他们。

第一个杨,是博古守正的杨士奇。

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去世,而后母亲改嫁,由继父抚养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母亲特别重视教育,因而他学识渊博,最困难的时候,也能靠教私塾度日。

36岁时,杨士奇凭着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太祖实录》编撰。编撰过程,得到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副总裁。永乐继位后,他成了朱棣的重臣。

此后,这位才子文臣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恐怕还轮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

杨士奇是真正的以才学备受器重的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杨,是足智多谋的杨荣。

杨荣虽然没有杨士奇那样出众的学问,但有一项强大的能力——准确的判断力。他心思缜密,擅长谋断,也就是谋略和判断。

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都十分佩服,所以在对蒙古作战中,杨荣随同朱棣出行,并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给杨荣保管。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物,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杨荣俨然朱棣的私人秘书。

朱棣病逝之时,杨荣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了宝贵时间。

杨荣的足智多谋,超强的决断能力,在那个时期,实在是无人能敌。他是真正的以能力受重用的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来说第三个杨:他是临危不惧的杨溥。

“三杨”之中,杨溥虽然名气跟前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却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这是因为他的出名受重用靠的是——蹲监狱。

杨溥和杨荣是进士同学,他也被授予编修,所以他们又是同事。

在永乐元年,杨溥被派去服侍朱高炽,算是太子的早期党员了。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没有什么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件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永乐十二年,“东宫迎驾事件”事发,太子党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杨溥正是无数普通替罪羊中的一个。

由于杨溥直接辅佐太子,所以被认定为直接责任人,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因为一旦进了诏狱,就很难活着出来。诏狱阴凉潮湿,环境恶劣。

比环境更恶劣的是,锦衣卫们对犯人的严刑拷打。明朝著名的铁汉杨继盛、左光斗等人都蹲过诏狱,他们的腿被打断后,骨头露了出来也没人管,任他们自生自灭。可见,诏狱是人间地狱名不虚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溥刚进诏狱时,也吃了不少苦头,不久之后,便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况。让杨溥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十年。

更惨的是,他随时都有被拉出去砍头的危险,并且这样的死亡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然而,杨溥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行为来应对死亡的威胁。

他到底干了什么呢?

读书。他不停地读,读了很多很多书。

每天在散发着恶臭、肮脏潮湿、老鼠横行的牢房里孜孜不倦地读书,仿佛他不是在坐牢,而是坐在自家的书房里一样,不停地用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性命随时不保,他居然能一直全神贯注读书!他的反应太不正常了,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一个一条腿迈进阎王殿的人,读书有什么用呢?

他的行为让其他犯人很惊讶。到最后,连狱卒都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举动引起了朱棣的注意。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问他在干什么,大臣说他在监狱里每天都不停地读书。

朱棣听后,沉思良久,向锦衣卫指挥使下达命令,务必好好看守杨溥,不能出任何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是一个很有水平的皇帝,尤其在识人用人方面。他很清楚杨溥的境况和心理,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杨溥却能毫不畏惧,视死如归,坚持这么长时间,绝不是伪装出来的。

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这样的人,天下还有何可怕的!真是个人才啊!

正是因为朱棣看清了杨溥的这一点,才特意让人关照。他虽然不愿意用杨溥,却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孙用。

也多亏朱棣的关照,杨溥才得以在诏狱中度过长达十年的艰苦生活,最终熬到刑满释放,并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溥的毫不畏惧,向死而生,让我想起来一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李陵战败投降后,替李陵解释说情而获罪下狱。不仅下狱,还被施以宫刑,成为司马迁一辈子最大的耻辱。

在狱中,司马迁实现从寻死到向生的转变,是因为他还没有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事业——编修历史,所以他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坚强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传世著作《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溥和司马迁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都是蒙受牢狱之灾的人。他们的困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产生想死的心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却能够冷静下来,恢复理性思考问题,这绝非常人所能及。

他们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危境、困境,以积极的心态自救,才会打破困境,改善并扭转局面。

这正应了曾国藩对人生际遇的总结:“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就是说,对于成功,三分靠自己努力,七分靠天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那三分,做好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杨“的传奇故事讲完了,我在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时,被”三杨“,尤其是杨溥的传奇深深打动,每每想起,回味无穷。如今写下了,与各位好友分享。

不得不说的是,在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前,我对历史是极度的抵触,总觉得历史干巴巴的,太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感觉仿佛打开了一间明亮的屋子,屋子里到处熠熠生辉。

我不由感叹,原来历史还有这诸多的趣味?历史还可以这样写?还可以这样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