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随水文存】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瓦拉纳西Varanasi】

瓦拉纳西大概是印度最具争议的旅行目的地了,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带着厌恶的情绪在这座城市游览,惊奇地发现这里居然有大量以洁癖著称的日本游客——日本人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种地方?甚至还有日本人在此开旅馆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这辈子第一眼见到的恒河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照片是我在瓦拉纳西见到过的最脏的小巷——也就是说,这是极端情况,并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得到的。

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经这样描述瓦拉纳西:

"Benares is older than history, older than tradition, older even than legend, and looks twice as old as all of them put together."

贝拿勒斯比历史更沧桑、比传统更悠久、比神话更古老,其源远流长是所有历史、传统、神话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翻译完这个句子,觉得英语跟中文相比简直弱爆了)

贝拿勒斯Benares是瓦拉纳西的梵语旧称,Varanasi这个名字来自于构成城市边界的两条恒河支流的名字——城市北边的Varuna河以及南边的Assi河,你现在依然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两条河。《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对这里有详细记载:

“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斯国(旧曰波罗柰国,讹也。中印度境)。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婆罗痆斯就是贝拿勒斯,玄奘取经的年代正是北印度佛法昌盛之际,尽管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初转法轮”的圣地,当地的主流却依然“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可见印度教在此地的根深蒂固。再往早追溯,瓦拉纳西是《阿含经》中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国中的“迦尸国”,与《梨俱吠陀》中的Kashi国相应证,梵语中kash这个词根意为“光照、闪耀”,即“光之城市”。传说五千年前便已有人类在此建造城市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瓦拉纳西最神奇的建筑Ratneshwar Mahadev Temple,雨季的时候大半都会被淹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旱季的全貌。并非我照片斜,而是因为这座庙宇本身就有9度的倾斜,因为地基在淤泥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的雨季这座建筑受到了损坏,这是2017年拍的。我觉得在我的有生之年很可能会看到它坍塌

瓦拉纳西作为七圣城之首,被印度教认为是天底下最圣洁的地方。当然用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这里大概是世界上最脏乱差的地方之一,瓦拉纳西的“圣洁”显然是我们这种俗人所无法理解的。那么是什么让瓦拉纳西如此牛逼闪闪呢?

有一个说法认为:恒河发源之后,一路都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淌的,到了瓦拉纳西这里,突然就拐弯自南向北流了。各位要知道,恒河那可是圣河,是湿婆无穷力量的象征,能让圣河逆势而行,该是一个多么的殊胜的地方!(要是按照印度人这个逻辑,黄河的河套地区肯定也是个圣地)

有了“殊胜”的特征,当然要编“殊胜”的故事。根据神话传说,瓦拉纳西是由湿婆大神一手创立的,而这个神话又是跟“三大主神谁更牛逼”的争论相关。传说印度教创世神梵天原本只有一个头,他创造出了大美女辩才天女,结果自己被女神给迷住了。为了可以一直盯着女神看,梵天新长出四个头来,可以同时看前后左右上。有一天梵天跟湿婆争论宣称:老子是创造宇宙世界最至高无上的神!老子最牛逼!湿婆勃然大怒,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把梵天朝上的那张脸给烧了,割下了那颗头,当做战利品带着到处炫耀。他来到瓦拉纳西的时候,梵天的头掉到地上就消失了,从此瓦拉纳西成为了圣地。

大家可能不理解,梵天的头掉在瓦拉纳西这么惊悚的事情,怎么就变圣地了呢?

在印度教中,关于种姓的来历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个说法认为梵天的头变成了婆罗门,代表智慧的祭祀和学者阶级;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代表统御力量的武士和统治阶级;腿和脚变成了吠舍和首陀罗,代表劳动人民(纳税阶级,供养前两个种姓阶级);剩下那些不入流的则是人不人鬼不鬼的贱民(事实上的奴隶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梵天的头掉了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地上的婆罗门,当然尊贵神圣得不要不要。瓦拉纳西人对于这一点,自己也牛逼哄哄的。我以前带团在那边住酒店,酒店老板来巴结我,晚上找我在天台上请我喝酒聊天。老板的几个朋友,这个也是婆罗门,那个也是婆罗门,我指着给他们端茶送水的小弟问:他呢?他们哈哈大笑说他是刹帝利,那种感觉就好像刹帝利只配给他们当小弟。他们说瓦拉纳西自古就是一个婆罗门的城市(事实上现在瓦拉纳西有三成的人口是穆斯林),而我却发现这里的很多婆罗门早已变得世俗化——婆罗门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譬如说喝酒就属于婆罗门的禁忌,他们却照喝不误。而且瓦拉纳西到处都能找到肉食,这在其他印度教圣地是不可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河边的Alamgiri清真寺

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当地大量的外国游客所带来的,如今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家都唯利是图。印度排名第一的景点亨皮(Hampi,此排名不接受反驳)也是个素食区,早年去整个村子都找不到肉食。后来有一次过去,在一家餐厅菜单上看到“pollo”,我问餐厅伙计pollo是什么?他偷偷摸摸告诉我是鸡肉(我后来才知道pollo是西班牙语里鸡肉)。

在印度很多地方,吃个肉、喝个酒都跟做贼似的,瓦拉纳西的旅游开放得早,慢慢也就默许了这些行为。更何况人家就在恒河边上住着,再大的罪孽,到万能的恒河里泡一泡也就一洗泯恩仇了。

瓦拉纳西的恒河沿岸一共有88个河坛(Ghat),大部分都还在使用中,河坛的作用主要是沐浴和祭祀,有两个河坛专门用作火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拉纳西最神圣的河坛是马祭河坛(Dashashwamedh Ghat),这个地名我到现在还念不清楚,不过你在当地只要跟人说Main Ghat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河坛的来历也是很牛逼哄哄,一说是当年梵天为了迎接湿婆而创造的;又一说梵天曾在这里搞过马祭,献祭了十匹马,这跟在上篇里写到的萨迦拉国王的马祭(Ashwamedha Yajna)是一样的。Ashwamedha是一种需要用到马的祭祀仪式,这个仪式的规则非常复杂,这里不赘述;Yajna是崇敬、奉献的意思。估计古印度作为农业社会马是很珍贵稀有的牲畜,所以马祭才那么隆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祭河坛也是洗澡的热门河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上方有一个个台子的地方也是马祭河坛的一部分,河面上一点点的是鸟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疑惑:你刚才不是还说梵天让湿婆砍了个头吗?怎么还对湿婆这般毕恭毕敬?

人家神话就是这么编的,讲梵天虽然被砍了一个头但还是与湿婆和好如初。我觉得吧,梵天大概就是印度人的缩影——喜欢吹牛逼,欠揍,又没血性。跟印度人打交道,你跟他们客气,他们就得寸进尺,非要把他们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一番,他们才老老实实认你当老大,这就是为啥自古以来这么多外族侵略者入主印度之后都能相安无事。吃软怕硬是印度人的劣根性,被英国殖民吸血了那么多年,还感恩戴德得跟孙子似的;南亚都是不如自己的小国家,所以又横得跟大爷似的。中国太久没揍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疼,加上有美国爸爸在后面撑腰,所以今年跑出来挑事儿。

马祭河坛每晚都有恒河夜祭,凡是到过瓦拉纳西的游客一定都去看过恒河夜祭,逢周二和宗教节日会有特殊的祭祀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十来岁的年轻婆罗门在自己独自做着祭祀的仪式,想必会被培养成未来的祭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河夜祭的主唱,摄于2012年,估计很多去看过夜祭的都认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这位大叔还是老样子

虽然每天晚上有,祭祀看台依然座无虚席。恒河夜祭的观众席在河岸的这边,但祭司们却面朝恒河表演,完全无视那些观众,因为他们真的把这个当做一场献给神的祭祀表演。

恒河夜祭的核心是火,祭司们使用不同的法器挥舞着不同形式的火焰,从香柱到烛台到火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烈火祭”——Agni Pooja,献给湿婆、太阳神(Surya)、火神、恒河女神,以及整个宇宙。Agni是印度教中的火神阿耆尼,Pooja是祷告、祭祀的意思。另外Agni一词在梵语中就是烈火的意思,和拉丁语的火Ignis有明显的同源性,英语中Ignite(点火)的词源亦来自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神阿耆尼

前面哈里德瓦尔的照片里,大家可能就已经注意到了有火元素大量参与到当地祭祀活动中。这是因为现代印度人是从中亚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对火的崇拜,与中亚的拜火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是同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雅利安人的迁徙扩散路线

中亚及西亚地区会发展出对烈火的崇拜有其必然性,那边油气田储量丰富,天然气从地表泄漏被点燃,日夜不停地燃烧。缺乏地质知识的古人理所当然会把这种现象视为超自然,为这种“殊胜”的特征,编一些“殊胜”的故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然气野外自燃现象,地狱火狱的想象亦出自于此

我在阿塞拜疆的时候参观过当地的火神殿(Ateshgah),这里过去有七束“永恒之火”。后来当地进行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这“永恒之火”就嗝屁了,在1969年宣告熄灭,真是蛮尴尬的。如今你到这个地方依然能看到“永恒之火”,只不过底下多了根市政天然气管道,只有开放参观的时候才点火。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座远在里海边的火神庙里,居然有好几幅梵语、旁遮普语的铭文,提到了湿婆和象头神(Ganesha)。有人认为这里本身就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因为过去神庙顶上插着一根三叉戟(Trishula),此乃印度教的重要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塞拜疆火神殿的梵文铭文(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永恒之火”是带开关的,只有游客来了才点火

我个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自中亚大草原的印度教——或者说吠陀教早期是原始拜火教所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印度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具有三种形态——普通的火焰、闪电、以及太阳的光和热,这种三重性使火神成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使者。在如今的各种印度教文化和传统中,火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宗教仪式都伴随着火焰。具体有如下的表现:

1. 在庆祝新生命的诞生、祭祀和祷告时都需要点燃油灯;

2. 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Saptapadi(七步),需要夫妇绕着火堆转圈;

3. 最重大的两个节日洒红节(Holi)和排灯节(Diwali)都有和火相关的仪式,火象征着非常神圣的能量;

4. 火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使,可以通过火焰向神进行献祭;

5. 通过火化尸体,烈火可以触发物质和精神的循环,在燃烧遗体的时候,人得以重生;

6. 火焰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可以摧毁无明和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教婚礼中Saptapadi(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教可以说是完美地融合了水与火这二元对立的两大元素——水和火既是毁灭的力量,又是净化的力量,同时还是创造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教中的苦修、冥想、禁欲文化也与火有关。在梵语中,苦修一词是Tapas,梵语中的词根Tap有加热、温暖、燃烧的意思。古代的印度哲学家观察到了生命孕育需要热量,比如母鸡孵蛋,从而认为是热能催生了变化,使鸡蛋变成了小鸡。并且这种热能必须是温和的、持续的,不然鸡蛋就熟了。于是Tapas一词就有了修行、苦修的含义,通过持续的能量来使自己得到升华和重生。所以印度教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给予时间和能量,生命就可以发生蜕变。而火的热能是这一切能量的根源,是印度教非常核心的要素。

这种概念与中国道教的 “羽化升仙”类似,道教中也有修行多少多少劫一说。道教的修仙学说大概率是从“印度教-佛教”学说体系中吸取来的,因为轮回转世是印度教的原创,“劫”则本身就是个佛教词汇。

烈火除了物理形态的光和热之外,印度教认为人的体内也有三种业火:怒火(Krodha-Agni)、欲火(Kama-Agni)、饥火(Udara-Agni)。也就是说,当你有冲动要打人骂人、要做爱、要吃东西,都是因为你身体里业火的能量在催动,这些业火是造成你痛苦的根源。通过苦修和禁欲将把这些业火转换成人的精神能量,而不是任由其燃烧释放,才能得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印度教就跟佛教一样,具有非常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两者在长期的共存历史中,互相学习和影响。只不过印度人的奇葩太过吸引眼球,这些枯燥的内容往往为人所忽视。

继续来讲瓦拉纳西的河坛,除了马祭河坛之外,烧尸的曼尼卡尼卡河坛(ManikainikaGhat)和哈里尚德拉河坛(Harishchandra Ghat)也颇受注目,前者和后者乃是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曼尼卡尼卡河坛的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的曼达卡尼卡河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火葬的地方建了个烟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里尚德拉河坛的火葬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梵语中Manikarna是耳环的意思,这就又要讲到另一个传说故事了。

湿婆的原配夫人是莎克蒂(Shakti),也就是宇宙原力。创世神梵天在创世过程中需要宇宙原力的帮助,于是莎克蒂离开了湿婆去帮助梵天创世。梵天完成创世之后,就打算把莎克蒂归还给湿婆。梵天有个儿子叫达克沙(Daksha),达克沙跟他老婆的普拉苏蒂(Prasuti)的专职工作就是生女儿,让女儿与各种圣人、神祗婚配,有的版本说他生了24个女儿,有的是62个。

莎克蒂投胎成为了达克沙的女儿萨蒂(Sati),她生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跟湿婆配对。可达克沙却不喜欢湿婆,因为湿婆诅咒了他的父亲梵天,还砍掉了梵天的一个头。有一次达克沙组织了一场大型火祭,唯独没邀请湿婆夫妇。萨蒂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投火自焚而死(印度过去妇女自焚殉夫的残忍传统“萨蒂”便是出自这个故事)。

湿婆为此无比愤怒,进入了暴走模式,化身忿怒形态,带着萨蒂的尸体跳起了毁灭之舞(Tandav)。这时维护之神毗湿奴用自己的吉祥法轮(Sudarshana Chakra)肢解了萨蒂的尸体,令湿婆恢复镇定(这个逻辑怎么有点不通呢)。萨蒂的尸体被切成51片散落在世界各地(对应梵文51个字母),这些地方就成为了性力派的圣地(Shakti Peetha)。

脑洞奇大的印度人,把这51个尸块掉落的地方考证得明明白白,编排得有理有据。编故事我只服印度人——中篇里面提到的穆缇纳特神庙掉落的是萨蒂的右脸颊,阿里的玛旁雍错则是右手……曼尼卡尼卡河坛,是她耳环的掉落之处。印度人在河坛边修了个维沙拉克西神庙(Vishalakshi),乃是性力派的重要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悲痛欲绝的湿婆带着萨蒂的尸体(这张图风也好惊奇,确定不是打猎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尸块掉落的51个地方

大家需要注意,我在文章里讲述的印度神话,都有N个不同版本,我在这里跟大家讲的是经过我理解并简化情节的版本,不然这篇文章十万字都写不完。所以如果你在别的地方看到不同说法,不必大惊小怪。在各种版本中,有说这里掉的是其他谁谁谁的耳环,也有说掉落的是其他某个部位,连印度人自己都莫衷一是。印度本来就是“薛定谔的印度”,不要较真。

鉴于曼尼卡尼卡河坛的“殊胜”,印度教徒相信在这里火化,然后将骨灰倾倒进恒河水中,就能从轮回中得到永恒的解脱(Moksha,这个词在部分语境下与涅槃Nirvana同义,但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加持力在整个印度教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帕斯帕提纳特神庙(Pashupatinath)虽然也有河坛火葬的习俗,然而殊胜性不可望其项背。许多年迈的信徒在临死之前会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来到曼尼卡尼卡河坛,在这里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相信自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的心理安慰,让他们对死亡无所畏惧。

我第一次到瓦拉纳西的时候,就住在曼尼卡尼卡河坛附近的辛迪亚河坛(Scindhia Ghat),任何时候从房间就能望见火葬台日夜不息的烟火,那种氛围说不出的诡异,第一次感觉自己距离另一个世界这么近。

曼尼卡尼卡河坛是瓦拉纳西骗子出没的重灾区。瓦拉纳西严禁拍摄火葬(这种禁止并非完全出于宗教原因,而是因为游客实在太多,如果允许拍照会造成火葬现场的混乱),但难免会有初来乍到的游客管不好自己,抱着侥幸心理偷拍。然而只要游客一接近火葬区,就会被小混混们盯上,如果他觉得你拍了照片,立马会冲上来跟你纠缠不休,自称是工作人员,要抓你去见警察之类。很多游客为了息事宁人,只好破财消灾。还有些人则会声称只要你给钱,他可以带你去拍。我的建议是,如果你非要拍,可以坐游船时候拍,小混混总不可能跳下水来抓你。

还有一种骗子自称是导游,可以免费带你参观河坛。他会把你领到火葬台边的“死亡之家”,这里会有一些从全国各地来等死的老年人。接着他会开始卖惨,说这边的护工都是志愿者,没有收入,要你给她们捐钱;他还会将火化尸体的费用数十倍地夸大,要你资助那些老人买木柴(实际上木柴只要几十块钱)。

瓦拉纳西虽是圣城,可当地人却心安理得地坑蒙拐骗,正因为印度教道德观的根本乃是利己主义。不过好在他们只是骗点小钱,你就算被纠缠上了,只要态度强硬对他们凶一些,都是可以脱身的。我第一次来这边时,被层出不穷的骗子搞得七荤八素。后来摸清了他们的套路,才能坦然自若地欣赏这座恒河边的圣城所特有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晨曦中的恒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洒红节的瓦拉纳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河边洗纱丽。纱丽因为很薄,一般都是即洗即晒,洗完在太阳底下这样晒十几分钟就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印度教的洁净观中,死亡被认为是一种“污染”。当家里有至亲的人去世,就会受到污染,而剃光头则能净化这种“污染”。理发在过去是一个贱民职业,因为会接触污染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老的耍蛇把戏,据我观察,眼镜蛇的毒牙都已经被拔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拉纳西的猴子十分猖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拉纳西河坛边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涂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放一组压箱底的“印象瓦拉纳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海】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恒河之水也是天上来,黄河的水一路被剥削越流越少,恒河的水却是越流越多,由于水量太大,到了下游开始分流。

恒河的入海口就跟源头一样凌乱,在西孟加拉邦,恒河分离出了第一条分流——胡格利河(Hooghly),加尔各答便坐落在胡格利河畔。胡格利河是西孟加拉邦的命脉,当年东印度公司通过这条河深入到整个北印度的内陆,建立起了殖民商贸网络。

加尔各答算是一个传统的印度教社会,按照传说那时候萨蒂51个尸块中的右脚脚趾掉在这里,于是有了卡利神庙(Kali Temple),有说法认为加尔各答这一地名,就是来源于Kali Ghat(卡利河坛)。胡格利河边的河坛,就像恒河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在此沐浴、祭祀。不同的是,下游河道的航运,明显要比上游地区繁忙的多,河流作为经济和交通纽带的作用得以彰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格利河上渡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hotelal Ki Ghat,背景是当年英国人1942修建的工程奇迹——豪拉大桥(Howrah Bridg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景是个小孩儿在出恭

同是恒河下游分流的孟加拉国,与西孟加拉邦本是同种同源,然而因为两地宗教信仰的不同,显现出与加尔各答完全不同的面貌。恒河进入孟加拉国境内后,连名字都被改成了莲花河(Padma River,“莲花”是Padma的直译)。在孟加拉国,恒河自发源以来,头一回不再具有宗教色彩,洗尽铅华成为一条世俗的大河。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合流,这么小的一个国家里,哺育了1.7亿人口。在这里,河流的经济属性取代了宗教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黑的达卡河汇入恒河(莲花河)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集交织的水网使孟加拉非常依赖河运,所以航运事故也会比较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量的砖窑,以及严重超载的运砖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河分流水道上的稻米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缺乏市政供水,在一些地区,生活非常依赖河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缺乏路网建设,小船是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的渡船看起来十分不靠谱,感觉很容易就会出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洪水频发,靠河的房子多用吊脚楼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单看这张照片,根本看不出印度和孟加拉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水域污染严重,但孟加拉人的日常饮食还是非常依赖渔业

最后在恒河三角洲,这条传奇大河散作无数细流,滋养了一万平公里之广的红树林,沉入孟加拉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加拉国本就多雨,恒河三角洲的水量极为丰沛

尽管依依不舍,也终须一别。中国人笃信“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而印度教大概是不太赞同的。

按照印度教的传说,恒河将亡者的骨灰带入地下,继续在冥界流淌。恒河是无始无终的,凡人所能触摸到的物质意义上的恒河只是它在三界中的一小段而已。这就如同印度教徒对生命的认知,人生一世只是无数轮回中微不足道的刹那。恒河在凡间的旅程,由源头的支流一点点凝聚,在终点又一点点消散,沿途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与传说……亦如人生。

人是一种具有宗教本能的动物,热衷于为一切事物赋予意义。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所经历的、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是随机而没有意义的,所以从古至今就在不断思考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我们也无法接受生命一旦死去,意识就永远消失,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轮回、相信灵魂、相信天堂。

在赋予意义的过程中,人类编造出来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叙事。

中国人说“尔曹功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印度人觉得“湿婆功与名不灭,正如恒河万古流”。

中国的无神论者会觉得,印度人怎么可能相信那么荒谬的神话?然而同时印度人也觉得,人怎么可能完全不信仰任何宗教?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大多数观念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先入为主”和“三人成虎”。假如你从小到大身边所有人都告诉你:而圣战而死可以升入天堂享用72个处女,你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圣战士”。就好像中国人无法想象一个允许持枪的社会;而美国人也无法想象一个不允许持枪的社会——只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是不同的叙事。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局限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教育背景。

世界并非是非黑白那么简单,对与错的界限亦十分模糊。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指的便是包容,包容了之后才会去学习和了解,了解之后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彼此理解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既保持文化的多元,又不至于相互仇视。

然而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印度对中国人来说,本质上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们所难以理解的世界;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来说,也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们所难以理解的世界……于是彼此不信任,彼此敌视。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了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但是耶和华降临看到了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都是一样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如今他们既然能做起这事,以后他们想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
让我们下去,在那里打乱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不能知晓别人的意思。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也就停止建造那座城。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打乱了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所以那座城名叫巴别。


——创世记11:4–9

不知何日,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不再相互敌视,才能携手合作建起通天的巴别塔。

我写印度的故事,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世界其实很多样,不光只有我们自己的叙事,也不是只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和角度。

谨希望我介绍印度的文章,能为巴别塔,添上一块砖瓦。

【全文完】

图文作者:随水

纪实摄影师,专注印度社会文化、喜马拉雅传统文化等主题。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会拍摄专题,驻地印度田野调查。2018年迎娶印度拉达克姑娘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