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这是一个神奇的朝代。

在文化和经济上,宋词(瓷)享誉世界、交子的诞生是人类史上首次使用钞票;可风头一转,谈起军事,北宋就又被扣上了“挫宋”和“大怂(宋)”的帽子。

西夏的形成

唐朝因藩镇制度亡了国,瞬时间,中原乃至西域因藩镇制度的荼毒纷纷陷入军阀割据。而被唐太宗封在西北的鲜卑拓跋氏乘此机会与各色少数民族政治联姻,组成联盟共同填补西北的权力空洞,抵御其他军阀的入侵。

有着一半汉人血统、一半鲜卑血统的李继迁正好担任了汉族与鲜卑族中介人的身份,在其的率领下,西夏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立于鲜卑与汉的文化,西夏政权的雏形也在此时慢慢孵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太祖赵匡胤凭着一队徐州的老哥们,一直打下了淮河以南的所有土地,于是他便开始想方设法向北扩张。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兄弟两性格是相反的,赵匡胤喜欢事事就借用“西北苦寒,迁至江南享福”的名义优待,又特地给其赐姓“赵”,试图用怀柔政策控制河西党项人。

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只是出乎意料留下了一只漏网之鱼,李氏宗族内一个名为李继迁的年轻人,看清了北宋的预谋,逃出了北宋王朝的囚禁计划。

李继迁利用李氏在西北的声望,促使当地老百姓成为庇佑他的保护盾。再加之李继迁又是个极有手腕的人,他通过与当地豪族的联姻,形成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

宋神宗北伐

面对自己曾经的属国、领土变成敌国势力范围,宋朝皇帝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但面对,西夏与辽的两面施压却又显得无可奈何。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第二次宋夏全面战争。从宋宋真宗开始的整整三代皇帝,宋对西夏的战争均已失败告终,对比宋与西夏的国力差距,这样“持之以恒”的失败真的非常令人费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北宋对西夏的短暂胜利,还得从宋朝的第六任皇帝宋神宗继位之后才开始。

经历宋仁宗、宋徽宗的休养生息,北宋在宋神宗执政期间,国力达到巅峰值。于是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宋神宗便准备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战争一雪前耻。为此,他不断打压朝堂上的主和派,并任用激进派的王安石为相,组织变法、扩展军工业。

在成功推广火器并拥兵数十万后,宋神宗不急着打仗,他在亟待良机。等待敌人之间出现问题后,坐收渔翁之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侦知西夏内部陷入政治瘫痪时,宋神宗就抓准时机发动进剿北上。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遣约30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西夏,这次不仅仅是首战告捷更是一路势如破竹,不到半年便突破西夏人几乎所有防线,将西夏皇帝围困在灵州城内。

然而在宋神宗等待最后的捷报时,喜讯没来却传来了噩耗。宋神宗的操之过急,给了西夏一个绝佳的机会,西夏太后采取建议,对宋军实施诱敌深入再断其粮道的战术: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

宋军如西夏设想的那样,被断了运量线,随之节节败退。但是,神宗并不死心,他迫切地期望引诱西夏派出主力同他作战。

给事中徐禧等人便向他建议,在双方对峙的中间地带横山构筑堡寨,步步为营,以持续消耗西夏国力。北宋富、西夏穷,持久战对西夏是致命伤但对于北宋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完全耗得起的。

然而宋神宗可能忘了西夏的军队几乎由骑兵构成,筑城固守的计划传到了西夏的耳朵里,在西夏的一次突袭后,宋军铸造到一半的永乐城因缺水而胎死腹中。

反败为胜

战败之后,宋神宗便开始郁郁寡欢,不久后天不假年,永乐城之役后不过三两年功夫,就抱憾而终。其子宋徽宗又是一个性格非常温和的人,朝堂上主和派也顺势占据了首位。对夏的军事打击,便不再被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御题五色鹦鹉图》 治国无方,书画绝伦的宋徽宗

而就当宋朝的北伐党气势低迷的时候,西夏的政治强人梁太后突然决定跳出来主动找北宋的麻烦。一场复仇之战轰轰烈烈的打响了。

这次梁太后力排众议伐宋的主要原因和之前宋神宗伐西夏几乎一致。宋朝廷因大臣之间的政斗而陷入了内乱,梁太后和当年的宋神宗一样认为敌人的内乱会给自己创造绝佳的机会。

公元1092年,西夏倾国之力,拥兵30余万,自横山出兵,图谋北宋的环庆路。在总体战略上,梁太后思索着利用骑兵高机动性的优势,采取围点打击的战术,将洪德与宋朝本土分割包围,形成一块飞地,然后逐步蚕食。

骑兵虽快,但进军的阵仗也大,就在那浩浩汤汤的骑兵大队刚刚踏出西夏国界的那一刻,宋军的主帅章楶,就早已把自己所有的精锐力量集结起来,在西夏必经之路的山谷之中设伏。

同时,烽火台狼烟一点,宋廷也是迅速知道了西夏犯境一事,临近的州郡也是迅速集结了多支援军。

宋朝对西夏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钱多、粮多,西夏的这30十万大军是倾国而出,而对于宋朝而言,几个州府的部队一集结就差不多在人数上势均力敌了。只不过这部队质量就有些参差不齐了。宋军一边埋伏,西夏军一边进军,就这样两国如预料的那样在狭窄的山谷中交上了火。

若说是伏击战、遭遇战,倒不如说是攻坚战。西夏军的将领在作战经验上比宋军还高,能埋伏的地方就那几个,自然一眼就看出有埋伏,但路就那一条,又不得不走。

在攻坚战中,防御方的兵力火力会相对集中,因此对攻击方而言,会有极大的战损出现。这对宋军的后备援助、还是西夏本就不多的兵源来讲都是一次考验,而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自然而然的成了谁能负担更多的战损与物资消耗。

已经暴露埋伏地点的宋军在与西夏主力激战多时后,不得不退入城中固守不出,而西夏军队多次强攻则也因为城高弩劲,不得不撤兵。面对十几丈高的洪德城,西夏内部开始出现了意见分裂,打又打不下来,围又围不住。就像杨修的那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早归”。本就不富裕的西夏支撑不住多久的持久战,无奈之下,梁太后不得不罢兵。

洪德城虽胜,但谁也捞到好处,宋夏之间还是处在平衡状态下,谁也吞不下谁。

宋朝第一次进攻胜利

公元1098年,缠斗已久的宋夏之战终于迎来了转机。随着宋廷政乱的结束,乌压压的一片宋军泾原路,时刻准备套入西夏的国界线,而宋哲宗的计划就是仿照之前的永乐城,不过加以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宋军的统帅依旧是章楶,为了为防止宋真宗时期西夏军队的反扑,其首先坚壁清野,将方圆百里的城外水源都投了毒,明显就是一副要我用不了也不给你用的态度。西夏军队依旧是故技重施,打算切断宋军驻地水源,围困宋军,不过,章楶这次足足是拉了几千口大水缸一路运水。水源没能截断,反而在他们取水喝的时候,饮水者成片成片的死亡。

西夏军连续进攻几次,一点进展都没,又遭到宋军劫营。兵力死伤了将近半数,又断水,便也无心再战。就和上文说的一样,西夏次次与北宋的交战都是空国而战,甭说打拉锯战了,只要战局出现一点不利,西夏就不得不撤军。北宋的军队战斗力弱是事实,不过这也局限于野战。

仗着城墙高、粮食多,在拉锯战和攻坚战上面宋军可是无往不利,并在南宋时期射杀蒙古大汗蒙哥的光荣案例。不过一边进攻一边修要塞的进军方式,全世界也仅有北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