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字,其实在很早就有了,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中国”两个字。这两个字也一直在历史上的各种典籍中流行,最终成为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一种称呼。也就是说,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非常多的朝代,但是,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来总括这些朝代的话,显然就是“中国”这个名字。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没有异议的。

那么,“中国”这个名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我这里不想就“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作为一个概念,所代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罗列,我只是想说,咱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中国”,“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配图)

一、中央。

“中央”是一个方位概念,也是中国古人一直存在的地域概念。

在中国古人的心中,生活在中原地区,以及后来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扩充起来的王朝国家,都一直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央。

这一点,曾经被现代人多次嘲笑,认为中国古人是夜郎自大。有一个传说,明清时期,当外国人把他们的世界地图带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皇帝看到自己并不位于世界的中央,非常生气。因此外国使者把地图裁剪了一下,让中国终于位居世界“中央”,那时候的中国皇帝才高兴起来。这个传说是不是真实的,并不能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确实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地域观念的认识。

其实,中国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地缘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地理知识是很欠缺的。不过,虽然地理知识很欠缺,但是,由于中国东边的是大海,南边是原始森林,西边是高原,北边是荒漠戈壁,而且,无论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都极力地往中原靠近,想要抢占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壤。因此,实际上也就更加坚定了中国古人把他们所生活的地域,当成是世界中央的概念。

(万国来朝)

二、中心。

“中心”是一个政治概念。

由于中国古代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相比,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再加上中国古代的文化脉络非常清楚,文明成果一直延续了下来。虽然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文明成果有一些遭到毁坏,但是总体上是往下延续的。正是有这些做保证,中国古代在政治上,就成为和他们有联系的国家的中心。

西周的时候,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分封制度,到王朝社会建立以后,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打破。但是,这种政治意识一直在人们的心中积淀下来。让古代中国的皇帝成为“天下共主”。所谓“天下共主”,就是说,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仅是本国的皇帝,还是周边国家的皇帝。周边国家的君王,只能是“王”,不能是“皇”。他们和中原国家构成一种朝贡关系。他们君王的确立,虽然由他们自己选择,但是必须得到古代中国皇帝的认可。同时,他们每年还要派人到古代中国来朝贡。“朝贡”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朝拜,二是进贡。

当然了,也不能仅仅是周边国家向古代中国朝贡,古代中国还得给周边国家提供保护,确保他们不受侵犯。而且在周边国家缺衣少食的时候,还要大量地赏赐物品给周边国家。

就算到宋朝的时候,宋朝被辽国打败,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实际上,也是按照“朝贡”方式来执行的。宋朝每年给予辽国的粮食和布匹,在名称上虽然不叫做“岁赐”,但还叫做“岁币”,区别上并不是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澶渊之盟)

三、中庸。

“中庸”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庸”这个概念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下一些西方强国,在世界上搞霸权主义,就是他们的字典里面,没有“中庸”这个概念。

“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实际上就是讲究和谐。也就是说,虽然中原国家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之间,是一种朝贡关系,有主次之分。但是,古代中国不是采用武力征服的办法,而是讲究“德化”。古代中国是用君王的“德行”来化育周边的少数民族。当然了,周边少数民族不服的时候,并不表明就不能打仗,但更多的是通过古代中国在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模范示范作用,让周边的国家跟着学,做到口服心服。这就是“德化”。

而采用“德化”建立的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达到的目的就是和谐。所以古代中国和周边一直比较稳定,不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出现被打断层的现象。

应该说,“中央”“中心”“中庸”三个词,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含义。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中国文化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