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微博上骇人的新闻不断:杭州杀妻案余温未过,又冒出两宗男性砍死妻子/邻居的新闻。打开网页,杀人案一“键”三连,仿佛末日之前的混乱。不久,又有日本女性射杀丈夫的新闻刷屏,仿佛刻意为了转移注意力——也不知道这种反转到底是臊到了谁。

近来让人胆寒的,除了杀妻,就是“家暴妆”了。这种让人几乎震惊到失语的现象,恐怕是女性地位现状最好的写实——我们在说的不是经济问题,不是职场平等,不是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是当女性以屈从、顺服、甚至被虐的形象出现时,是“美”的,这一荒唐而可耻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 年,社会理论家 Jean Kilbourne 曾在一次演讲中细数了广告是如何带领大众以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审视女性的。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无视广告,但其实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甚至从我们6个月时就开始了——6个月的小孩已经可以辨识商业logo。

这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危险后果却没有被仔细探讨过。

最常见的、见怪不怪的描绘女性的方式,是所谓的物化,也就是将其作为性的符号而非一个人去进行描绘。比如最常见的P掉所有衰老的痕迹,与其说是对衰老的恐惧,不如说是衰老阻碍了最肤浅的性魅力的彰显,而恐老则是其副产品——即使所谓女性主义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也没能丢弃滤镜,并且不停在称赞姐姐们仍然好似18岁。

如果说将年长女性“年轻化”还只是文化糟粕,那么将幼女性别化就是典型的危险方式了。

这种性别化、物化不仅在影响潜在的危险“看客”,更在影响女性自己。Kilbourne 在演讲中提到了一则极其荒诞的广告:

你的胸部可能会太大、太小、太分散、太集中、太下垂、太瘪……

但通过我们的产品,你仍然可以拥有一头理想中的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则广告,是刊登在以12岁女生为目标用户的青春期杂志中的。

研究发现,女孩子越早接触到性别化女性的内容——无论是广告,还是模仿艳星的青春偶像——她们成长过程中越容易产生进食障碍、抑郁症、低自尊等问题。

另一方面,物化的后果必然导向暴力——看客们会逐渐对物化的对象丧失尊重和同理心。这种暴力甚至也在广告中被拿来引发欲望。暗示强暴、甚至谋杀的画面,在许多一线大牌的广告中得以见到。

家暴妆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属于性别形象的潜规则:产生“化个家暴妆”想法的女性,是明确意识到,通过情欲化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往屈服、顺从、施虐对象的角度情欲化,一个女性是可以得奖赏的。

当受害者群体的一份子变成施害文化的帮凶,这景象实在不好看。我们大可以骂她们无脑,但家暴妆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它下面的东西,我们以为已经在改变,其实却仍如毒蔓,盘根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