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大功,是为朱棣的左膀右臂。靖难胜利后,朱高煦又为了太子之位,和朱高炽爆发激烈竞争,但终归因为运气问题、能力问题等败下阵来。

然而,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朱高煦都没有放弃对皇位的渴望,等到朱瞻基即位,朱高煦竟然起兵造反,奈何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还没有开战他就直接投降了。最后朱高煦被朱瞻基所杀,那么为何朱瞻基非要杀掉朱高煦呢?

一、朱瞻基已经对朱高煦足够容忍

朱高煦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父亲朱棣、哥哥朱高炽,包括侄子朱瞻基都对其十分照顾,基本上只要不犯什么致命错误,都没有性命之忧。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已经被封为汉王,藩王就要到藩地就职,但朱高煦就是死赖着不去,朱棣在其软磨硬泡下,只得同意其继续呆在身边。朱棣对于这个二儿子还是十分喜爱的,或许因为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朱棣也想稍微给朱高炽一点补偿,所以只要朱高煦提出的要求,朱棣都尽量满足。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这回朱高煦还是不走,这已经成为朱高煦的习惯,朱棣对他进行了相应警告,但无济于事。可见朱棣还是太纵容这个二儿子了。朱高煦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在京城胡作非为。

史料记载“。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

亲王私自招募、训练军队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哪怕朱棣对朱高炽再纵容,也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朱高煦放纵手下军兵到处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抓住部分贼兵治罪,朱高煦得知消息,一怒之下竟用铁勺打死了徐野驴。

朱棣率兵在外,等到他回来,得知此事,也是怒不可遏,准备直接将朱高煦软禁,并要将其废为老百姓。这回是哥哥朱高炽给弟弟说情,这才算是了结了此事,朱高煦被迫到乐安州就藩。事实上,老天对朱高煦已经非常不错了,有着皇室宗亲的地位,有着他人艳羡的奢靡生活,但朱高煦仍不知满足,继续做着他的皇帝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去世,朱高煦伺机想夺权,是杨荣及时将朱棣死讯密保给朱高炽,才令朱高炽顺利即位。朱高炽这个哥哥做得也是仁至义尽了,朱高煦一直对哥哥不满,但朱高炽一直保护着、纵容着弟弟。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要从南京赶往京城奔丧,朱高煦却在暗中准备杀手,要在半路截杀朱瞻基,好在老天保佑,朱瞻基阴差阳错之间没有遇到,顺利即位成了皇帝。这件事未遂的刺杀事件,朱瞻基应该是知道的,而朱瞻基同样选择以德报怨。

史料记载“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瞻基坐上皇位后,并没有难为朱高煦,而是对叔叔予以厚待。只要朱高煦提出的要求,朱瞻基都尽量满足。史书上说是“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

如果朱高煦放弃皇帝的美梦,安心做个藩王,那自然是荣华一生,富贵一世,但朱高煦不信命,他非要跟无法抗争的命运作斗争,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

就算朱瞻基再温柔,也不可能对反叛者视而不见,于是朱瞻基下令御驾亲征。从朱高煦决定造反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悲剧的结局。朱高煦有朱棣的胆子,但没有朱棣的能力和智慧,这注定是一场滑稽的造反之旅。

朱瞻基大军到大乐安城下,还没开打,朱高煦就慌了手脚,主帅都没有了主意,这仗还打个什么劲。于是乎军心涣散,甚至有些人已经打起了朱高煦项上人头的主意,只要杀掉朱高煦,用人头还能换取富贵,这回朱高煦害怕了,他偷偷从小路钻出城,投降了。

既然没有造反的魄力,那么为何还要如此?这个答案估计朱高煦自己都不清楚,糊里糊涂中朱高煦成了阶下囚。其他事情都好说,唯独造反这件事罪不可恕,当然了,朱瞻基当时并没有想要朱高煦的命,但朱高煦的这个王爷必定是当到头了。

综上所述,朱高煦的待遇很高,地位很高,锦衣玉食、吃尽穿绝,但他偏偏喜欢折腾,一世富贵就这么折腾没了,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自作自受。

二、朱高煦用最后的一脚惹怒了朱瞻基

朱瞻基并没有想杀掉叔叔朱高煦,如果不出意外,或许朱高煦会被发配到边疆,或许会被贬为庶民,但保证性命仍是没有问题的。奈何,朱高煦却用最后一招,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史料记载“其后逍遥城中,煦婴锁絷。槛猿未尝不牢,缚虎未尝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铜缸燃炭,身首为灰。”

一次,朱瞻基到牢房中看望朱高煦,不论怎么说,这血缘关系不可改变,朱瞻基作为贤君,到牢房看望叔叔也合情合理。或许朱瞻基是想试探一下叔叔的态度,如果朱高煦有所醒悟或者有所悔改,那么可能就放他一条生路。

偏偏朱高煦不这么认为,隔着铁栏杆,朱瞻基在外,朱高煦在内,此时朱高煦偷偷伸出一脚,勾倒了朱瞻基。如果朱高煦真的恨透了朱瞻基,应该用脚踹,而不是勾倒,这件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回朱瞻基哪怕脾气再好,也无法容忍了,即刻朱瞻基命人找来一口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并在四周点起火,活活将朱高煦烤死在其中。朱高煦多姿多彩的一生结束了,有些荒唐可笑,也有些可悲可叹,人生短短几十年,偏偏朱高煦将其用在了他最不擅长的地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些时候脚踏实地、量力而行或许才是最佳的处事原则。

参考资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列传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