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王向明 统筹/王梅梅】自新发地疫情暴发至今,北京形势逐渐向好。7月27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县长刘世庆等人终于抵京,直奔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这次他们是带着兴县人民的感谢而来:今年疫情期间,晋绥文化教育基金会捐赠物资,帮助老区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世庆(右)向段晓飞介绍建设中的干部学院工程(图片来源于红色晋绥网)

吕梁市兴县县长抵京拜访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7月27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县长刘世庆一行达到北京西客站,匆匆赶往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所在地,表达老区人民的诚挚慰问,也表达对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及晋绥后代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伸出援手,驰援老区的感激之情。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代表林志炎、贺晓明热情欢迎老区的客人。

双方像久别的亲人,谈论着老区脱贫的新变化,谈论着复工复产的好局面,谈论着烈士陵园的规划,干部学院的工程,山区孩子的明天……兴县县长刘世庆特别介绍了蔡家崖的变化,从红色景点到周边环境,从旧址恢复到新区开发,包括县城中的河道整治,都彰显着红色印记。

贺龙、林枫后代帮助晋绥老区抗疫

2020年的新春佳节,气氛有些压抑。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失去了往日的喜悦。截止到2月4日,全国疫情感染者迅速达到了2万余人。一时间,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抗战疫情。

兴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西北部,这里曾是八路军晋绥革命根据地,是开国元勋贺龙将军战斗地方。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初期被国家列为山西省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首。作为老一辈革命者的后代,疫情下的兴县老区,紧紧牵动着晋绥文化教育基金会贺晓明、段晓飞、林炎志等人的心。

据了解,抗击疫情以来,林炎志、贺晓明一直牵挂着晋绥老区,牵挂着兴县。受他们之托,基金会努力协调订购了一批防疫医用物资,决定全部捐给兴县,因那里的群众和孩子们需要它。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说:“我们晋绥后代常把兴县看做第二故乡,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乡亲们对我们有恩,回报这片土地本是在情理之中。面对疫情,我们将和老区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批物资到达老区后,很快便得到有效分配。工作人员落下了眼泪,物资箱体上“支援兴县,抗击疫情,与老区人民心连心”的标签,温暖着晋绥革命老区人民的心。

“感谢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为我们捐赠口罩,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一位学生说。

“我们定不辜负基金会的关心与厚爱,竭尽全力为兴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接收捐赠物资后,兴县人民医院院长牛建荣战疫信心更加坚定。

晋绥儿女为老区安葬655位烈士,资助1018名学子

五年前,由20多位“晋绥儿女”发起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在兴县召开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贺龙、林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人贺晓明、林炎志等理事会成员出席会议并为基金会成立揭牌。基金会自成立到如今,为晋绥革命老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兴县是晋绥边区政府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抗战时期,这里进行过百余次战斗,先后有近2000名官兵光荣牺牲。当时因条件所限,烈士遗骸大多草草就地安葬。这件事成为隐藏在老区人民心头的牵挂。就在基金会成立后不久,一支由农民志愿者组织起来的队伍,为寻找八路军遗骸无私的奉献。

基金会成立五年来,在晋绥老区为了烈士、为了孩子开展的公益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业绩。这些年在吕梁山收迁、安葬了655位八路军烈士,捐资帮助了1018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如今,虽然晋绥后代们多已是花甲、古稀之年,但这批志愿者们依然在努力前行,不敢懈怠。他们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回报晋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晋绥精神。

据了解,今年8月中旬基金会将赴老区组织“2020晋绥情·战疫助学公益活动”。将连续第五年捐资助学,帮助老区困难家庭及受疫情影响的孩子和支援疫区的医务人员子女,让他们都能顺利的走进大学校门。【资料来源:中红网、晋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