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有封侯?是汉武帝的偏见吗?

汉武帝本来是不想用李广的。我们看看汉武帝用的都是什么人就知道了。卫青,马夫出身;霍去病,卫青的外甥;控制司法的汤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桑宏羊、儒学宗师的董仲舒、还有逼杀前妻的朱买臣,这些人都是出身寒门,这是让人值得注意的地方。

帝王用寒门,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要改革,就是要向豪门开刀。秦始皇用李斯、李世民用马周,都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无一不是利用寒门来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来冲击贵族豪门的势力。去看看汉武帝一生都在干什么事,我们也能知道。用寒门士卿来把控朝堂、用“削藩”来推进中央集权、用北击匈奴来收兵权,用董仲舒来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李广作为豪门出身已经没有机会了的,但是老将军心心念念一忘封侯,最后汉武帝还是答应了。

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深入漠北,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刚开始汉武帝是不同意的,以他年老不允许他随军。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汉武帝的想法,李广确实威名赫赫,但年老了,容易出现三长两短,这会极伤大军士气,因为李广已经成为了军中的一项标杆,他如果战死沙场了,肯定会震动军心。

二来李广虽然名气大,但从另一位名将程不识评价“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可以看出,李广并不适合统数十万大军。李广带兵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虽然他的士兵乐于为他效命,但不适合就是不适合,不信去看看霸王项羽、飞将军吕布的下场就知道了。

数十万大军行军,这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烦琐,正所谓“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不能不让人担心,也不得不烦琐。就算大战时,士兵也不是凭着勇武各自为战,而是要做到“如墙而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能独退”,我想李广的“带兵简易”应该是汉武帝拒绝李广的原因,而不能说是汉武帝对李广的偏见。

汉武帝十余年的运营,才有了北击匈奴的资本,这由不得他小心翼翼。李广一旦败了,那就是不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把数十万大军丢在他手上,那才是汉武帝的不负责任,虽然这句话太绝对了,但既然有了卫青,那汉武帝肯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怎么说,李广最后还是出征了,他和卫青一起,汉武帝应该是想让李广过去也沾沾光,然后给他封个侯。但是在行军的过程中,李广要正面对阵匈奴,然而汉武帝早就吩咐卫青不能让李广正面对阵。于是卫青下令李广去东路承担夹击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一怒之下,带兵走了,结果就出事了,竟然因为没有安排向导,或是向导死亡,于是迷路,史书记载的是“军亡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广错过了这一场大战,而卫青果然不负帝心,他正面迎击匈奴,大破敌军,威振敌胆。

个人觉得,汉武帝的安排没错,《孙子兵法》通篇都在讲,想要不打败仗,就要少犯错误。李广作为名将,竟然因为向导问题迷失道路,这是低级错误啊,如果把大军安排给他来带,那后果真不敢想。

这一仗打胜了之后,卫青问了一下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认为卫青另有算计,于是自尽了。你看这又犯了“将不可因怒而兴师”的错误,之前是因为发气就不听号令,结果因为“军亡导”而迷路,最后被问两句又自尽了,这就让“名将”这个词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汉武帝用人有他的独到之处,特别在北击匈奴这一个伟业上,汉武帝并没有犯下太多错误,这也是他北击匈奴能够成功的原因。李广没能封上侯,他本身还是有太多的过错,跟汉武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于后人作诗“若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又或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句子,作不得数。对于读史写史的人来说,这样的句子太过于浪漫,不利于用来“盖棺定论”,毕竟是诗人做的诗词,总有太多唏嘘。

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