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xin)其实很可怜,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这位咸丰皇帝的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在当年和储君之位可谓擦肩而过。

论才华,论智商,论武功,恭亲王妥妥把咸丰皇帝按在地上摩擦,正因为如此出色,所以让道光皇帝很为难,究竟是选四儿子好呢?还是选六儿子好呢?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智囊,人才和谋士的作用了,观古代历史上那些败寇无不都是因为人才不济,孤家寡人进而落得个功败垂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项羽、刘备、陈友谅、李自成……

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史稿·杜受田传》的记载,咸丰皇帝依靠机智获得道光皇帝的欢心,既然比能力比不过,那就只有比谁更爱阿玛了。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自己这个笨学生三百六十度都比不上恭亲王,亦直言不讳的对咸丰皇帝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

一语没有点醒梦中人,杜受田于是手把手教咸丰怎么在道光面前表现自己,真是撒娇最好命,咸丰按照老师的吩咐在阿玛面前一顿表现,顺利赢得道光欢心。相比之下,恭亲王的老师呆呆傻傻,让他当个好学生,好皇子就行了,结果皇帝位置就这样被咸丰一屁股坐稳。

当了皇帝之后的咸丰对恭亲王很是忌惮,毕竟比见识,比智商远不是这位弟弟的对手,只有挥动手中那根权力大棒对弟弟进行降维打击了。不过咸丰倒也没有傻到这个地步,这么一个人才不拿来为所用,实在浪费。

于是,尽管深为咸丰皇帝忌惮,可是咸丰一朝恭亲王却又成为咸丰的一员得力干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一路快要打到北京城,咸丰把偌大的皇城一扔,自己逃到热河避难,大后方全数交给恭亲王,后者心里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收拾这幅烂摊子。

乍一看咸丰好像很信任这位弟弟,但是及至自己快要一命呜呼的时候,精挑细选了八个托孤大臣,却硬是没有恭亲王的名字。这让恭亲王心里很不是滋味,野心勃勃的慈禧这时开始踏上政治舞台,这时候的慈禧很年轻,不过才二十六岁。

咸丰的死是一个很微妙的转折点,据说深受咸丰信任的肃顺曾经建议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夫人的往事将慈禧赐死,以免新继位的同治皇帝年纪太小,导致母后干政。不过并没有得到咸丰的同意,另一方面肃顺深得咸丰信任,相比之下贵为的恭亲王却深受咸丰的防备和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的做法让不甘心的恭亲王倒向了慈禧一方,最终酿造了辛酉政变,大权从此逐渐落入慈禧的手中。实际上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慈禧的命运可谓是决定在肃顺和恭亲王的手中,倘若肃顺的建议得到采纳,倘若恭亲王拒绝和刺激合作,那么则一切的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恭亲王和慈禧合作发动政变以后,他摇身一变成为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成为外廷最有权势的人。看样子他已经大有作为,从此可以一洗过去咸丰朝时虽然尽心忙碌,却无权决断任何事情的郁闷,作为当时少数具有见识和眼光的官僚。

在恭亲王的支持下,清朝的政治和现状开始出现一丝好转,主要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得到他的支持,太平天国运动因此得以镇压,洋务运动又得以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现代工厂在全国各地得以开办。再加上恭亲王上台是当时西方列强乐见的一个人,他擅长于和西方列强打交道,所以让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保持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

这么一个能臣,怎么又让慈禧讨厌起来了呢?

掌权以后的恭亲王逐渐变得有点晚节不保,之于西方列强,他的策略更类似于一种妥协,所谓西方列强对他有好感,自然是因为他能照顾他们的利益。到后来他的权力限制他做出某些决策的时候,他又惹得列强对他不满,虽然他支持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但又加以限制,在这一点上反而远不如肃顺,至少后者是全力支持汉人官员的。

同样,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慈禧对这么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又开始讨厌起来,因此在政治上开始对恭亲王实施打压,这让恭亲王再次跌回到咸丰朝的状态中。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曾经锐意能干的王爷意志逐渐变得消沉和摇摆,保守和迂腐,光绪变法时他也不再支持,反而暗中予以破坏和反对,最终在无限遗憾中去世。